模块介绍
法律与社会
法律与社会

       教学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的素质和能力为鹄的,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认识到法律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环境,并特别关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具体而言:① 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法律和社会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不能死读书、就法律理解法律,而应养成一种习惯于从广阔的背景、系统互动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包括法律在内的社会事物的视野。② 理论:使学生通过研习掌握有关法律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③ 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法律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在当代社会,人类社会的多元发展、冲突、融合也反映为法律制度的多元发展、冲突和融合。社会发展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是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当代大学生,既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敏感性,高度关注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变革,能够从社会角度透视分析法律问题,也要具备法治观念,能从法律角度等切入分析甚至解决社会问题,做到“知法”、“守法”和“用法”,具备综合的素质和能力。
       本课程将法律置于社会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的背景之中,关注法律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强调法律制度的内在逻辑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关系,研究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和法律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课程大纲的主要内容由两编组成:一般理论与中国问题。一般理论部分着重阐述法律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中国问题部分着重研析当代中国的一些特定社会和法律问题。这里从逻辑的角度把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分列两部分。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实际需要,将它们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一个理论问题之后,紧接着讨论一个相关的现实问题。
      ► 导言
      ► 第一编    一般理论
         ♦第一讲  日常社会中的法律
         ♦第二讲  社会变迁与法律类型学
         ♦第三讲  法律与政治
         ♦第四讲  法律与经济
         ♦第五讲  法律与文化
         ♦第六讲  法律与社会结构
      ► 第二编    中国问题
         ♦第七讲  立法过程:法律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第八讲  司法过程:司法判决是如何产生的
         ♦第九讲  守法现象:公民是如何对待法律的
         ♦第十讲  中国宪法与中国社会
         ♦第十一讲  犯罪的刑事控制
         ♦第十二讲  民法与社会变迁
         ♦第十三讲  公共秩序保留:多元主义下的社会控制
         ♦第十四讲  法律与全球化
         ♦第十五讲  总结与反思
       教学方法:
       ① 通过社会理解法律。法律是内嵌于社会之中,法律会呈现出何种形态和特征,会以何种方式存在和运行,无法脱离社会而得到理解。
       ② 通过法律理解社会。社会是由法律等规则而构造和维系的,法律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社会中人们相互结合的深层奥秘。社会的变迁亦可以透过法律的变迁而得到说明和把握。
       ③ 通过法律和社会理解中国。本课程的研讨最终都是为了理解我们所生活于其中、构成其一份子的中国,理解她的过去历程、当代问题和未来趋势,为了我们能够在其中成为一个合适的角色而做准备。
       基于这种理念,本课程的内容既要探讨法律与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又要分析当代中国问题,即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法律问题。在研讨一般理论时,着重处理的内容是法律与社会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流变,基本的分析框架和方法,重大的学术争鸣,以及重要的理论学说、观点和命题,以准确深入地掌握基本的知识、概念和原理。在研析当代中国的问题时,选择若干重要的、符合本课程主旨的现实问题进行研讨,由理论结合实际,由实际反思理论,以获得有效地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具有学科交融的特色。

Copyright © 2015 复旦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核心课程办公室   |  邮箱:fdge@fudan.edu.cn

微信平台
@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