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介绍
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
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

       教学目标:本课程希望通过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些新特点,从艺术的角度来对哲学本身进行反思。因此,本课程并非是指有关审美和艺术的哲学,而是指具有审美和艺术的维度的哲学。因此,本课程将以美学和艺术哲学的问题史和相关问题域为背景,对包括艺术创作、欣赏及评论等在内的诸般人类审美活动所呈现之特征和现象展开哲学的追问和考察。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有助于引发同学们对各种艺术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并逐步提高这种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同时,引导和培养同学们从哲学的维度来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样式。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一方面可以切实地把握住审美和艺术中一些基本问题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可以将艺术活动与人类本真的生存活动联系起来,即,人们如何以艺术的方式遭遇世界万物和自身。作为结果,得到提高的不仅是同学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而且是对当下生活的感受、理解、反思和批判的能力。更为深远的目标是,希望能在审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思考中,探问人类生存方式在未来的不同可能性。

       教学内容:美学与艺术哲学所考察的东西本身就构成了问题的谱系和历史,而思想家们的经典文本在这其中彼此交织、相互阐发。因此,问题与文本是密切相关的。这些作为线索的问题包括:起源,作品,形式、自然,神话、模仿,假象,自由、情感、经验、生存、想象、游戏、语言、真理、幸福……。它们以或明显或隐匿的方式存在于思想家们以及各理论派别的阐发中。问题线索的导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这些阐发的内在实质和关联,从而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本身,而总是保持对问题的开放和追索。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在这里采用西学的术语来标出这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思想不在我们的考察范围之内。事实上,中国传统思想同样讨论了这些问题,尽管是以其自身的术语和进路。而一旦回到问题本身,术语和进路的差异,非但不是阻扰的障碍,反而是展开的契机。这些,都属于教学基本内容之列。

       原著选目: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杜威《作为经验的艺术》
       ♦维特根斯坦《美学讲演录》
       ♦阿多诺《美学理论》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黑格尔《美学》
       ♦施勒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康德《判断力批判》
       ♦亚里士多德《诗学》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中国古代艺术思想方面的有《文心雕龙》及中国古代书论、画论等。

       教学方法:经典文本的选读自然就是教学方法的首选。我们考虑了一个由近及远的原则,因为后世经典无不追溯和阐释以往经典。所选之经典文本由现当代而往前探。

       以上述原著为核心文本,在讲解时再根据问题线索结合其他相关文本,比如存在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分析美学、批判理论等流派的相关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借助视频音频或实地参观等手段,为同学们精心地安排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艺术评论活动。这些作品涉及到音乐、建筑、雕刻、绘画、文学、电影等各艺术门类。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和思考分成若干小组,并组织他们结合相关作品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他们思考审美和艺术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关系。

Copyright © 2015 复旦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核心课程办公室   |  邮箱:fdge@fudan.edu.cn

微信平台
@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