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或争锋?——论《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均是声名不朽的英雄史诗,两者的人物、情节、场景均有相似之处。有些句子几乎一模一样,如《伊利亚特》的14.212阿芙罗狄忒对赫拉说“拒绝你的请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与《奥德赛》的8.358,赫菲斯托斯对波塞冬说:“我不能,也不该再拒绝你的要求。”以及《伊利亚特》的14.314和3.441与《奥德赛》8.292,其共同内容都是“爱欲”,“上床享受”在这三处的希腊文都一致。这就不禁让人产生疑惑: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既然他们都反映了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文明样式。如果不考虑两者都是对共同民间看法的抓取和采用,那么两者之间势必会产生某种关联。由于现已证实《伊利亚特》早于《奥德赛》,那么《伊利亚特》对《奥德赛》的产生造成了什么影响呢?《奥德赛》有多少成分是借鉴《伊利亚特》,或者是想另辟蹊径与《伊利亚特》竞争?
       在两部史诗中,神明和英雄的绰号、头衔等公式化的语言完全相同,写作手法也很类似,都是环绕着一个有整一性的行动构成的两部史诗:特洛亚战争打了十年,书中只写了最后几十天;而奥德修斯的返乡也用了十年功夫,同样只写了最后几十天。但两部史诗的叙事方式有所不同,《伊利亚特》是以一种上帝视角,由全知的作者在缪斯女神的帮助下对事情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奥德赛》则更多地让主人公自己讲述时间的来龙去脉(包括墨涅拉奥斯和涅斯托尔的回忆,奥德修斯的自述等等)。
       两部史诗中同样出场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具有一致性,特别是诸位神明的性格特点。在《伊利亚特》第一卷的众神大会中,永乐的天神看见赫菲斯托斯忙忙碌碌,个个大笑不止;而在《奥德赛》第八卷中,赫菲斯托斯使用计谋抓住了阿瑞斯,常乐的神明们纷纷大笑不止。纵观整部史诗,“大笑不止”并不是一种格式化语言,而在这两处相似的情境下出现,的确会引发深思,这似乎就是一种遥相呼应。而波塞冬在两部史诗中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和宙斯同辈的长者形象,众神笑的时候他一人沉着深思。赫尔墨斯则是一种我行我素的独立形象,从《伊利亚特》中拒绝和勒托交手,到《奥德赛》中坦言即使枷锁加身也宁愿睡在黄金的阿芙罗狄忒身边。但从人物构成和场地选择上来看,《伊利亚特》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成年人,场地局限在特洛亚城及其周边,而《奥德赛》中人物从王公贵族到流浪乞丐,场地也从伊塔卡到皮洛斯、斯巴达,从费埃克斯到哈得斯等等,转换频繁。
       从宗教观上看,在《伊利亚特》中,众神明为所欲为,不关心人间疾苦,尤其是宙斯,当地上血流成河尸骨遍野时,他大声欢呼,就像观赏戏剧一样;而在《奥德赛》中宙斯却说“可悲啊,凡人总是归咎于我们天神”“自己丧失理智,超越命限遭不幸”。神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开始有所体现,他们帮助奥德修斯是有理由的——出于正义,因为求婚者们侵吞了属于奥德修斯的份额,而不仅仅是出于喜好,我的猜想可能是当时的社会开始礼崩乐坏,人们不信神,所以神要维护他们的形象,就像最后奥德修斯的父亲拉埃尔特斯最后说道“父宙斯,神明们显然仍在高耸的奥林波斯”,神明最终赢得了他们在凡人心目中的地位。
       从神明的作用上看,在《伊利亚特》中,神明们左右局势,凭着自己的好恶帮着双方的英雄;而在《奥德赛》中,神明(主要是雅典娜)化作凡人,对主人公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作用,指引着他去做事,而不是直接干涉结局,主要靠的还是主人公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因此,我感觉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是一个“走下神坛”的过程,具有神性的英雄世界覆亡了,留下的是一个人类创造自我拯救自我的世界。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一个赞颂勇力,一个赞颂计谋,不管它们之间的纠葛如何,又有多少异曲同工之处,只有它们合在一起,才成就了《荷马史诗》的不朽。

罗胡恩 15307110432 管理学类

©2025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