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娜丽莎》与《最后的晚餐》中论文艺复兴艺术“复兴”的体现及影响
一、文艺复兴艺术上所复兴的定义
1.人性的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意识到人的尊严,敢于面向活跃的现实社会,敢于描绘生活中的人和事,使美术的内容有了巨大的变化。
2.古典艺术的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许多艺术遗迹被发现,于是,美术造型有了楷模。艺术家们致力于“复兴”古典艺术的风格。
二、《蒙娜丽莎》中所体现的绘画技巧
1.渐隐法
渐隐法指的是一个明显的体积向画面深处延伸的空间效果。在《论绘画》一文中,莱奥纳尔多认为在表现物体的时候,近处的物体要用“清晰的界线来划定”,远处的物体要“迷失在画中”,要用“如烟雾一样的模糊界线”。而达芬奇就运用了渐隐法,将嘴角眼角都模糊化,给人的视觉效果就是一个神秘而又浅淡的微笑。背景也都使用了模糊化与柔化,从而背景营造出一种烟雾缭绕的模糊感。在与人物不分明的轮廓柔和在一起。整幅画在柔和混沌之中,又用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营造出主次的对比突出,以及更加贴近真实的写实感。而渐隐法更重要的影响是,它的使用成功解决了之前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无法解决的人物形象生硬、呆板的问题。
2.色彩透视及空气透视
色彩透视指颜色由于距离我们的远近不同,所体现的颜色也是不同的。色彩透视的运用更加凸显了画面空间的层次感与立体感。而空气透视是由于大气及空气介质使人们看到近处的景物比远处的景物浓重、色彩饱满、清晰度高等的视觉现象,近处色彩对比强烈,远处对比减弱,近处色彩偏暖,远处色彩偏冷。这两种绘画技法都在《蒙娜丽莎》这副画作中有很好的体现。
三、《最后的晚餐》作为一幅宗教画作的与众不同之处
1. 从静止的画作中体现冲突性与戏剧性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时作的。这是一个传统的圣经题材。但是两个世纪来,许多著名画家在这一题材上尝试过,但都存在某种不足,首先是人物缺乏心理冲突,故事的戏剧性展开不生动。
而达芬奇却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让画面一些细节与动作看似有些别扭矛盾,但经得起人们的推究,从而读出背后的心理细节与故事性。
例如耶稣一手张开向外,一手向上摊着的动作,有人会疑问,为什么不是两手对称地向外一摊更加协调和谐呢?
一种说法是情节的还原,这需要我们对应回到马太福音中对应的段落中:
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马 26:21》
他们就甚忧愁,一个一个地问他说:“主,是我吗?”《马 26:22》
达芬奇最终选择的情节就是如上这段:耶稣一边说“有人要卖我”,同时从容地伸出双手分别指向饼和酒。
而另一种说法是从心理学来讲:耶稣左手摊开朝上,肌肉相对放松,代表其左手方是没有叛徒的,而右手朝下呈张开状显得肌肉紧张,说明其叛徒在右手方。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耶稣低下头,双手45度下垂,暗示的是耶稣死后从十字架上取下来的一个瞬间。其实是一个有专有名词叫作Vir dolorum,它具体就是一个耶稣死后从十字架上取下瞬间的表情样子。大量的相关题材中都会画到这个样子。所以学者也就认为在这幅画中达芬奇也有一定的暗示耶稣之后的命运。
所以这个看似有些蹊跷的姿势既显示出耶稣作为圣子的庄严,同时又充满着对于自己即将到来命运的淡然。
《最后的晚餐》中还有很多的点可以分析考究,但因篇幅问题无法一一说明。当一个人真正吃透这幅画,每一个动作细节以及用色搭配的考究,大到《最后的晚餐》整个构图的布置,耶稣处于整张图的灭点。再从从构图动作用色,还有对圣经原文的考证,甚至还会埋下之后事情的伏笔等等,各处的精益求精都让人感到这幅画充满了张力与戏剧性。
四、画作中复兴的体现及作者个人意志的表达
1.人性复兴的体现
在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控制下,妇女的行为举止受到很多的限制,她们不能肆无忌惮地哭和笑,那是对上帝的不敬。同时上课时也提及了禁欲时代的肉体不能是鲜活的,人不能是栩栩如生的,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们(以艺术三杰为例)的画作中,都有一部分的作品并非是宗教题材,且画作的技法上更走向写实派,人物更加精细生动。
蒙娜丽莎在画中却目光柔和,面带微笑,展露着绘画中前所未有的人性。这就是对中世纪条条框框的一种冲破。但也要注意的是,首先,这幅画是受商人委托而非宗教人士的委托,从而达芬奇找到机会创作了一幅非宗教题材的画作来表现“人”的特点。但在这副画作之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个人对“人性”以及科学、精密关系的追求,所以才会花费大量精力在这副画作上。
而在《最后的晚餐》中,虽是宗教题材,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画作的典型特征,那就是画作技艺的精湛,而更为生动精美的画作也是艺术及宗教在文艺复兴下世俗化的一种体现。再者,画作中每个人在画作定格的着一个瞬间各精巧细节的安排,暗示着他们的心理、命运,极富有张力和内容丰富的画作,更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这不仅是视觉艺术上,更是深层次的内涵上去用艺术来体现人性。
2.达芬奇个人的追求
之前提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画作的主要主题依旧是宗教。画家们大多都仍是以接受委托的形势,听从教皇、贵族的要求进行作画,而反观当下的艺术家,大多都是为了在画作之中体现个人的意志,这当然与时代的不同,以及与艺术家不再全然被宗教社会形势所束缚有关,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达芬奇仍然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蒙娜丽莎》这副画作,在现代x光的证实下,确认《蒙娜丽莎》被达芬奇反复修改刻画,用晕涂法经过多年的反复上色,油层多达二十层以上,所有的笔触都被抹平,只为追求真实的表达效果。文艺三杰都是古典式平衡的艺术的巅峰艺术家,但达芬奇是现实主义,而米开朗琪罗是浪漫主义,拉斐尔古典主义。
达芬奇对于现实主义的追求,首先与达芬奇个人的经历及兴趣所在有关,达芬奇是多领域的天才,而由于他的启蒙教师,罗基奥是一位用数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等应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艺术探索和实践的艺术家,对于达·芬奇的影响不仅在严格的绘画写实方面,主要还在于培养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所以,单说绘画领域之中,达芬奇也很讲究绘画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这就促使他创造了渐隐法、空气透视、色彩透视等来加强画作看上去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在相机还未发明的年代之中,而文艺复兴时期又恰刚是人们从呆板僵硬的人物画作中走出来,去追求更加精细鲜活人物的过程。在这样的风潮下,加上达芬奇个人也是特立独行而又天赋异禀的奇才,无论是何种题材的画作,他都会去追求画作的生动性与审美效果,尽心在画作之中埋下细节,让画作更加生动,暗含玄机。
五、两幅画作的影响
1.技术性上的永恒成就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本人绘画理念的集大成之作,画作中的多种技法如今已是美术教科书中艺术们绘画写生时必学的技法。而其渐隐法在如今的摄影技巧中,更是被每一个会用手机拍照修图的人所熟知,人们只是不知道它来自于如此久远以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同时,它也是能代表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的代表作,其审美性不仅是当时的一大突破,也能被现世的人们所欣赏。它的经典性让它成为了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2. 艺术家逐渐拥有了个人意志
从达芬奇的两幅画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出,画作中添加了无数达芬奇自己的想法和独具匠心的细节。文艺复兴鼎盛时期,艺术家们不再是仅以接订单的形势将画作看为生意行为,他们在其中会加入自我主观的艺术与创新元素,从而让画作不仅是满足订单要求,更是远远超于其之上的存在。这仅是一个开端,但是从如今开来,就是这一开端,让画家、艺术家这些身份成为了更加自由、更加富有创造意义的存在。
Copyright © 2018 复旦大学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