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

陈寅聪_17307110004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以圣母百花大教堂为例

 

       随着城市法国的兴起逐步向封建领主争取独立的斗争之后市民们产生了用宏伟建筑来荣耀自己的城市的愿望,而在当时他们能想到的纪念性建筑物只能是教堂。从11世纪开始,城市教堂的重要性逐渐增长,甚至同修道院并驾齐驱。同时专业的建筑工匠从农民分离出来他们不仅是城市教堂的主要建造者而且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大型修道院教堂的建造。工匠们在整个西欧四处流动到各地参加工程,不断累积经验,完善技术。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社会风气与主流审美相对中世纪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也反应在建筑样式的改变上。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座伟大建筑,圣母百花大教堂是中世纪建筑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过渡的作品,兼有中世纪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

       圣母百花大教堂,又名花之圣母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城区。1295年科西莫·迪·乔凡尼·德·美第奇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佛罗伦萨,亦被称为国父出资建造新的教堂,由阿尔诺沃·迪卡姆比奥在原先的佛罗蒂诺大教堂的基址上兴建,并历时175年建成。

       教堂西侧有一座八角型的洗礼堂,青铜大门上雕有著名的“天堂之门” , 是基贝尔蒂花费21年的杰作,将“旧约全书”的故事情节分成十个画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该隐杀害他的兄弟亚伯;挪亚醉酒和献祭;亚伯拉罕和以撒献祭;以扫和雅各;约被卖为奴;摩西接受十戒;耶利哥的失败;菲利士人的战争;所罗门和示巴女王洗礼堂始建于7世纪,完工于11世纪,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这一建筑风格在中世纪时期也十分盛行。罗马式建筑的标志是拱结构,即块状料(砖、石、土坯)砌成的跨空砌体。有别于哥特式建筑与伊斯兰建筑,罗马式建筑的拱结构为半圆形。

       在中世纪末期,罗马式建筑逐渐发展为哥特式建筑,尤其在教堂的建筑样式中表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一为门窗极大,门窗上部为尖型拱,且屋顶为轻型石结构,全部由石柱与拱壁承受,因此有相当大的墙面足以装饰彩色绘画大玻璃;二为墙体较薄,室内空间大,且室内采光较好,大厅明亮宽敞,为浮雕与石刻提供巨大空间;三是建筑顶端有尖顶或尖塔,其高度甚至高于主体建筑,表现向上延伸的活力。总体而言,哥特式建筑厚重有力、高大典雅、装饰华丽的特点反映了中世纪时期城市的兴盛与教会教条式的要求。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钟楼由画家乔托设计并监工,就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

       但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刻板而怪异的哥特式建筑逐渐受到艺术家们的鄙弃。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基本理念是以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为出发点,要求建筑乃至教会建筑都要尽可能与世俗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即要求建筑美观而实用,并且能体现个性。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们将目光投向了古罗马建筑遗迹,在他们看来,罗马式建筑更能与新的时代精神相协调。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大圆顶。该圆顶由布鲁涅内斯基设计,其设计样式借鉴了古罗马建筑万神殿的巨大穹顶,并利用新型建筑技术加以实现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普遍进步除了建筑技术,布鲁涅内斯基还在建筑表现形式上加以创新:古罗马的穹顶和拜占庭的大型穹顶,在外观上是半露半掩的,还不会把它作为重要的造型手段。但佛罗伦萨的这一座,借鉴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连采光亭在内,总高107m,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这在西欧是前无古人的。此外,天主教会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顶看作异教庙宇的形制,严加排斥,而工匠们竟置教会的戒律于不顾。这是因为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中心城市,在欧洲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最早战胜封建领主并建立城市自治的一个共和国。在这段时间内,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教会在佛罗伦萨的影响力非常小,艺术家们无需迎合教会的想法进行创作。综上所述,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是文艺复兴新风格形成的标志。百年之后,米开朗琪罗在罗马圣彼得堡大教堂也仿制这一设计建了一座类似的圆顶,但表示:“我可以建一个比它大的圆顶,却不可能比它的美。

在布鲁涅内斯基设计圆顶的过程中还有一桩轶事:相传布鲁涅内斯基没有画一张草图,也没有写下一组计算数据,仿佛整座圆顶已经在他心中建好了一样。这一行为使得整个工程变成他的专属品。事实上,后来有人尝试替代他,却不知如何建造下去还一度把他关进牢里,最后还是得请他出山。无独有偶,相传达芬奇的笔记都是用镜像文字书写,也是为了防止他人偷窥或抄袭他的想法。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并不是铁板一块,甚至宁愿毁掉自己的作品也要断绝其他竞争对手剽窃的可能。这是因为当时看重的仍是艺术家们产生的艺术作品而不是艺术家本身,艺术家们之间是商业竞争关系,需要依附于庇护人才能在上层社会生存

 1 / 6

Copyright © 2018 复旦大学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