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介绍
政治哲学与社会问题
政治哲学与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本课程立足于西方政治社会哲学的经典文本解读,,从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对政治与社会问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智慧。社会理论与政治哲学在科层化的现代大学体系中,不仅具有典范的理论深度,而且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辐射面,是诸多课程中人文性质与社会科学典范性并重的课程。
       教学内容:基于上述原则,结合目前已经形成的课程基础及研究基础,拟先推出如下若干课程品种:
       ♦《理想国》(柏拉图)解读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解读 
       ♦《利维坦》(霍布斯)解读
       ♦《洛克政治哲学著作选读》(洛克)解读
       ♦《卢梭著作选读》(卢梭)解读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解读
       ♦《法哲学原理》(黑格尔)解读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解读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解读
       ♦《费尔巴哈论》(恩格斯)解读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解读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解读
       ♦《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解读
       ♦《启蒙的辩证法》(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解读
       ♦《英美当代政治哲学著作选读》
 
       教学方法:
       回到经典本身。讲授过程注重发挥老师的解读与研究工夫,培植学生进入经典世界并理解经典文本的互文世界,注重将经典的解读与思想史的考察结合起来。
       展示经典活力。展开对所研读经典的批判性对话,并通过与人类经验的结合,让学生在经典著作的学习中培养对政治与社会问题。
       鼓励跨学科的视野。无论社会理论还是政治哲学,都具有相应的跨学科性质与论域上的独特性。本课程的讲授应清楚无误地培养学生宽广而现实的综合性的学科分析与把握能力。
       强调师生互动。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注重教学相长,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有根的理论素养与开放的思维方式。因此所有课程均安排一定量的讨论与互动时间,并鼓励学生之间的探讨与争鸣。
       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写作能力。鼓励甚至要求任课教师,课程考察要加入平时的小论文写作(一学期不少于三次),并及时以评语和评分结合的形式,给学生反馈。不只靠一次性的期末考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与分析能力,并能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论人数多少,都要配以助教,并且每名助教所负责评改的学生论文不得超过三十篇(即每三十名学生,含少于三十名学生)。同时,任课教师应该保证助教的评改质量。

Copyright © 2015 复旦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核心课程办公室   |  邮箱:fdge@fudan.edu.cn

微信平台
@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