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周四晚,复旦大学“科学与人文”通识教育名师讲堂正式开讲了。第一讲由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葛剑雄教授主讲,题目为“时间与空间之间——中国历史地理学”。
嘉宾简介: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讲座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一、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我用这个题目“时间与空间之间”并不是一种夸张,可以说它是人文跟科学之间一个很好的中介。历史是一个时间系列,但地理本身是一个空间概念。那么历史地理学究竟是一个什么学科呢?英文名称Historical Geography一看就明白了,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理,是历史时期的地理,不是历史。所以这门学科研究的原理是地理学的,但方法又是历史学的。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主要的研究资源不是来自实地考察,不是来自今天的地理资料、地理信息,而是主要来自历史上的记载,来自史料。这个学科的特点从空间的概念来讲就是应用地理的,从时间概念来讲离不开历史的记载,以及对这一记载的研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它是一个时间跟空间的结合。
今天我们一般把历史地理学划分为三块:一块是历史人文地理,另一块是历史自然地理,第三部分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二、历史地理学的应用
下面先来看看历史地理跟今天的关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第一个例子就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我们以前主要是通过地图的形式,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和上百位全国各地的学者合作,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编了一套《中国历史地图集》。这被誉为我们历史地理学界到现在为止,也是世界上一项最先进的成果。通过这个地图,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国家形成以后,它的领土是如何变化的,主要民族是怎么分布的,怎么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如果你再有兴趣的话,可以进一步研究什么原因出现这么大变化。这个地图背后所包含的这些内容,以及给人的启发可以说是无限的。
比如我们可以注意到,西汉时候的疆域,可以说中国范围之内适合农业开发的地区已经都成为汉朝的地方了,如果拿这幅地图跟今天中国的地图相比,我们发现只有三块地方汉朝还没有统治,一块是青藏高原,不是说当时汉朝的军队没有能力去占这个地方,他们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他们,所以就没有去。第二块地方就是蒙古高原,适合牧业民族,不适合农业民族的,所以尽管在汉宣帝的时候匈奴打了败仗,自愿投降汉朝,但是汉宣帝没有接受,因为当时的观念是这些地方不适合种庄稼,不适合自己去统治的。第三块地方是东北,太冷了,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适合发展农业生产。
但是大家也可以发现这样的地图也有缺点,因为它作为纸本的地图,不能反映一个延续的过程。我们现在就已经发展到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每一个地名给它一个编码,每次变化都要给它一个不同的编码,这个编码必须包括地理坐标等信息,然后你可以把任何具有时间、空间概念的数据都全部放在这个平台上,自然科学的很多史料,包括人文的都放在这个系统里面,然后根据需要,例如要显示浙江省12000年前的气候变化,它就可以按照年代、类型或者地形等自动生成出来。所以这个系统不仅为历史地理,实际上为各个学科都可用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为公众所服务。
三、气候变迁与历史地理学
下面再看一个大家很关心的问题——气候变迁。比如说,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里找不到“冰”字,它很多自然现象都有记录,就是没有冰字。但甲骨文里多次提到“象”,例如“今晚下雨了,能捕获到大象吗?”这些甲骨文大量的是在今天河南安阳发现的,这个地方还发现了古代的亚洲野象化石。既然三千多年前黄河北面有大量的野象,说明当时这个地方的气候跟今天西双版纳差不多。河南简称“豫”,就是一个人拿一个矛去刺一个象。综合起来,说明三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用竺可桢的计算),年平均气温要比今天高2~3摄氏度。像刚才的例子说明,历史地理研究至少提供了某一方面很确切的证据,除了考古,很多就是文献的记录。
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以往的地球变化,只要有了人,它都是跟人类的活动有关系的,这些都还是属于物质层面的。如果讲到人文精神层面的话,往往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历史上人类的活动造成的人文地理因素,有的影响到历史进程,实际上比自然的因素要更大。
总而言之,我想告诉各位的就是,历史地理这个学科它所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而今天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实际上我们的基础就是今天的人文跟自然地理环境。这个环境既不是古代环境的简单延续,但是又离不开以往的历史地理。正因为这样,这个学科以及它的研究成果是其它学科,无论是人文的、社会的还是自然科学的都可以应用,并且会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