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卢梭著作选读课”为例
李雅丽,《卢梭著作选读》助教
本学期新一轮核心课程的建设思路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参加五次或以上的讨论,并对讨论课的人数提出了要求,本学期第一、二模块试点要求每门课程分成若干小组,且每小组不超过20人。相对于以往的大班讨论,20人的小班讨论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讨论效果也有明显的改善。然而20人的讨论班是不是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了呢?在本学期担任助教小组长的工作过程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容乐观的。以“休谟人性论导读”为例,这门课的讨论课虽然是将学生分为3个38人左右的组进行讨论的传统讨论班形式,有着大班讨论的明显优点,但也出现了人数过多的问题。在这门课听课过后进行的学生访谈和小型的问卷中学生提出最多的问题是人数控制,学生认为教室太小而人数太多导致十分拥挤,讨论时同学们的声音互相干扰,很多时候出现听不清楚的状况;因此学生建议人数的多少应该和教室的大小相适应,同时建议建议减少同一时间的参与人数使得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讨论,每个人都有发言和自由讨论的机会。再以“西学经典·战争志”这门课为例,讨论课的人数在15人左右,在进行的访谈和问卷中发现学生提出最多的仍是人数控制的问题。在有限的讨论课时间里人数过多会减少每个人发言的时间和机会,不能各抒己见;另外会使讨论课的时间大部分被每个学生的主题发言所占去,大大缩减了自由讨论用来进行观点碰撞和互相启发的宝贵时间,而观点的碰撞和互相激发灵感正是讨论课存在的意义,因此学生建议最多的就是讨论课的人数尽量控制在10人或以下。在“卢梭著作选读课”的一些讨论课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一个亟待解决的讨论课人数控制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而要实现讨论课人数控制在10人或以下,并且每次至少由一个助教参与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源,短时间内在总人数较多的本科生教学课堂上难以实现。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只参加过小班讨论课的学生会自觉地忽视大班讨论的优势,以“休谟人性论导读”为例,大班讨论尽管有搭便车以及人数过多等弊端,但可以让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观点在更大、更广阔的范围内碰撞、交锋、互相激发灵感,基于一个或几个主题的自由讨论,头脑风暴式的成果反而会更大,这是10人以下的讨论课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所以最好的讨论课形式究竟是什么,最好的讨论课有没有固定的普适的模式?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也许最好的讨论课形式有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将大班讨论的优势和小班讨论的优势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一种灵活的有机的组织形式。如何做到在20人的讨论班中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一个使得探讨和实践的课题。在本学期进行的“卢梭著作选读课”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对于讨论课进行了再设计,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数过多带来的一些弊端,同时也吸收了大班讨论课的优势。没有什么普适性的讨论课,这门课的实践可能会提供一种思考方式,希望能够为核心课程的建设思路提供一些帮助。接下来就以“卢梭著作选读课”为例,分享一些实践的经验。
一、讨论课的设计
(一)讨论课的分组设计
本学期的“卢梭著作选读课”所读的著作是卢梭的《忏悔录》,这门课程依照主讲老师的为讨论课设计的主题和学生的选报情况经过协调共分为六个组,分别是“教育类型、方式与自我成长(一)”、“教育类型、方式与自我成长(二)”、“文学:文体结构与其他文学的关系”、“情感与成长(一)”、“情感与成长(二)”、“政治经验与政治思想”。课程共设三名助教,这六个小组由课程的三位助教负责,每人两个组。我这学期负责的是“情感与成长(一)”和“政治经验与政治思想”这两个组,在主讲教师和助教征求选课学生的意见下,助教和所带的小组(包括组内的组员)都固定,为了避免学生彼此不熟悉而出现的讨论课难以深入的弊端。最终选课人数为91人,其中“情感与成长(一)”最终选报人数为16人,而“政治思想与政治经验”则为20人。
(二)20人的小班讨论的再设计
上学期担任“西学经典·论美国的民主”的助教,在进行讨论课的开展方面获得过一些经验。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深切地感受到小班讨论要是有效地开展必须控制人数,为了方便起见,且以“政治思想和政治经验”这一组为例进行说明,另外一组也是这样的设计和实施。在进行了一番思考后我决定第一次讨论课时将20人的小组再分为两个组,也就是10人一组。《忏悔录》总共十二章,第一次讨论课在第七周,第二次则在第九周,中间间隔较长,依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讨论主题涉及的重点在文本下卷的这一情况。将文本分为十个部分,1——3章为第一部分、4到12章为剩下的九个部分。每个同学除了大致浏览整个文本外,10人一组中的每个人依据兴趣选择一个部分(不可重复),这样就将读书任务具体分配到个人,每个人需要在第二次讨论课上课时提交一份提纲,提纲需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阅读完文本后有关讨论主题的总体感受,第二部分是自己负责的章节中设计到的有关卢梭是如何以及怎样获得政治经验和政治思想的。第二、三、四、五次中则集中在一起,依据具体的内容设计进行发言和自由讨论,这是一个小班讨论和大班讨论优势的有机结合,有很好的效果,接下来具体介绍五次讨论课的进行。
二、五次讨论课的实施和效果
(一)第一次讨论课。在“政治经验和政治思想”这一组的第一次讨论中,让学生按照彼此熟悉程度的原则先自行选择组成两组(因为讨论组中有的是同学、也有的是同寝室的一起过来参加讨论课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行选择再进行调控,将人数控制为每组10人。第一次讨论课的目的是在于彼此熟悉,自我介绍共分为两轮,第一轮是自己介绍自己,第二轮是让小组成员内以前并不熟悉自己的成员介绍自己(目的在于加深彼此的熟悉程度)。介绍的内容可包含姓名、专业、家乡、兴趣爱好、推荐一部你看过的好的电影和一本好的书籍或者其他、选课之前有没有读过卢梭的著作以及感受如何。在第一轮的介绍中,助教会加入一个小组,在第二轮的介绍中助教会加入另外一个小组。大家经过两轮的自我介绍以后会彼此熟悉,助教也会了解到大家对卢梭著作的了解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在20人一组中再设计的任务分配到每一个人。这样两个10人的组阅读的内容就是一样,这样有利于第二次讨论课的进行。
(二)第二次讨论课。第二次讨论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第一次分配的任务进行汇报,由于两个组的任务一致,这样20人的汇报则只有10人进行。大大缩短了汇报的时间,提纲大概1000字左右(汇报时间为3分钟左右),加上回答质疑的两分钟,每个人大概为5分钟,汇报总时间为50分钟(操作下来大致一个小时左右汇报就可以结束)。具体操作方式为助教会挑一个组里的学生进行汇报,另外一个小组里同样阅读这一章节的同学进行质疑提问,汇报同学回答质疑,这样既加深了两位同学对这一章节的理解,也形成了一种补充。这一设计还会使组内的同学受益,在自己阅读了一遍之后又加深了每一个人对每一个章节的理解,这一任务的完成不仅有效地使大家对文本有了深刻地印象,还使大家对文本中涉及到讨论主题的关键部分充分熟悉和了解。很多学生都觉得讨论课有“操之过急”的问题,在文本没有读完的情况下深入讨论的可能性不大,讨论应当建立在大家对文本知识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由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积累的差别,导致参与讨论的人员水平差距可能较大,而在文本没有完全熟悉与阅读完毕的情况下就开始讨论,并不能达到讨论课所要的深化讨论的效果,也容易引起“对牛弹琴”的问题。20人小组的组内再设计能够让大家对文本更加地熟悉,为真正的讨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本汇报结束后剩下的时间用来自由讨论交流,每个人都可以补充文本中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熟悉和了解。第二次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回去继续深入阅读文本,找出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与讨论主题相关的论点并就其中一个最感兴趣的论点结合文本提交一份发言提纲。
(三)第三、四次讨论课。
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讨论课回归大班讨论模式,由助教将学生提供的论题和主讲老师交流,最终在大的论题下再确定两个比较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讨论。这两次的讨论课是在学生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个人都能有自由发言机会,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阐释,此时大班讨论课的优势就相当明显,让学生的观点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碰撞、交流、激发灵感以及产生头脑风暴式的感受。通过从各种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的阐释会使学生自己的观点也会发生变化,补充完善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并得到对自己认知的重新审视,这都是难得的学习经验。前两次讨论课的充分准备使得讨论气氛比较热烈,使得讨论的话题得以深入展开,也是参与的同学更好理解和思考主题。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充分激烈的讨论,这会加深他们对这门课程的理解。
(四)第五次讨论课。第四次讨论结束后会让学生依据这两次讨论的感受结合自己以前的论题和提纲进行补充或修正形成一篇2000字左右的论文,在第五次讨论课上作为讨论课的成果进行提交。第五次讨论课上任务比较轻松,会让大家谈谈参加这学期讨论课的感受以及写写对讨论课改进的建议或意见。
三、小结
讨论课的开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20人的讨论课上只有将小班讨论与大班讨论的优势相结合才能将讨论课的教学效果最大化。总而言之,好的讨论课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或普适的模式,就是在不断的开展过程中不停地完善,最终探索出最适合于这个课程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