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春夏之交,甘阳先生来复旦讲大学传统与通识教育,倡导通识理念,在第四教学楼东侧的那个大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地上和窗外走廊上也都挤满了听众。那时我是座下的一名听讲座的研究生,第一次听到“通识教育”这个词,虽然不是很明白其全部的含义,但是,分不清到底是甘阳演讲的魅力还是通识教育理念本身的感召力使然,我一个研二的哲学系学生,就觉得从此这事跟我有关,跟高等教育的改革有关,跟中国在某方面的前途有关。
是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代入感。很多事情,因缘际会,一点就亮、水到渠成。在大学里,永远都有那么一群学生,他们沉浸在图书馆、活跃在课堂和各种文化讲座中,然而他们并非只是为了学一门用于找工作的手艺,大学在他们心中曾是神圣而庄重的,单纯的培训班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并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渴求整全的心灵。得不到满足的失望情绪,已经在中国的大学里弥漫了很多年,随之而来的还有高等教育在公众人文评价中的每况愈下。通识教育,就在这个时候,迅速抓住了那些优秀的灵魂,从锐意开拓的教育改革家,到思想信念上嗷嗷待哺的学生,一场应时所需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
2017年8月底,第三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再次受到了广泛关注,联盟的规模达44所高校。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越来越深入人心,并且还写入了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回想起来,我与通识教育的渊源复杂而有趣:我既是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培养的第一批学生,也是这一通识教育实践中最早的一批助教,而今天我又是通识教育的一线教师,我和同事们在重庆大学开展通识教育也有五年时间了,并且还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推动着它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