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道德与人生哲学”的目标区别于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道德教育”之类的课程,致力于回归《大学》中的“大学之道”:明明德、新民和至善。
“明德”首要地在于“明道”,因为“道”是“德”的基础和前提。“道”即宇宙的logos,人类生存的“通则”,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之交往关系的伦常基础。“明德”也即人类对于“明道”的开显、觉悟和意识。但“明道”或“明德”—“光明正大”的“道”与“德”—如何明证?这是我们哲学、尤其是大学的实践哲学必须探讨的重大课题。只有具备了“明明德”的能力,我们才能知道,“天理”何在、“人道”何谓,“良心”何指;我们才能知道是非善恶。
“新民”既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对其公民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内在要求。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需完成两次生命的塑造,一次是在母腹中“自然”生命,这纯粹是偶然的自然的过程,我们自身无法做主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作为人,我们又必须成为一个什么人,于是,每个人都需完成第二次生命的塑造,成为一个由自己做主自愿选择的、理想的人格,一个自己预先满意的、优秀而卓越的(美德)人格形象。本课程帮助青年学生以人类的客观知识为工具,以先哲和先知的智慧为理据,以反思性的理性为方法来完成自我生命的第二次塑造,成为一个“新人”、“新民”。
教学内容: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释义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或《实践理性批判》导读
♦《西方伦理学简史》
♦《当代哲学经典.伦理学卷》导读
♦《生死学概论》
♦四书集注》的道德哲学解读
♦《论语》的道德哲学解读
♦《孟子》的道德哲学解读
♦尼采《道德谱系》解读
♦德性伦理原著选读
教学方法:
经典诠释学方法。以切身的问题为引线深入到经典文本当中,让经典“讲话”,解答当前的问题,以此展开老师和经典的对话,发挥老师的解释力,推动学生跟老师的“对话”。
明辨与体悟的结合。“明辨”是指从哲学经典本身开示圣哲们明是非、辨善恶、立常道的论证过程,培养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体悟”是把是非善恶等“大问题”与自身对“常道”切身的感悟相结合,把对抽象伦理价值的认同放在人类思想史和人类文化历史的经验进程中,加以检验和考证。
注重培养学生对经典原文的翻译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客观准确把握作者原意的能力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写作叙事能力。
加强阅读训练,和课后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小论文的形式,要求任课教师课程考察要加入平时的小论文写作(一学期不少于三次),并及时以评语和评分结合的形式,给学生反馈。通过助教的形式加强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