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稿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学生讨论发言稿

姓名

丁靖煊

学号

15300680047

专业

风险管理与保险系

年级

大四

联系方式

17621608204

讨论时间

第十三—十四节课:20:20-22:00

主持人(助教)

李兰

讨论主题:路遥《人生》

发言内容:

1.高加林的两段感情。哪一段算是“真爱”,如果你是高加林,设身处地你如何选择?

2.你觉得高加林在奋斗的路途上做错了麽?

 

最大的麦穗与老母猪死了——丁靖煊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中国人古老的智慧。路遥笔下的陕北高原,土地贫瘠,高粱是人们主要的农作物。这种因地制宜的变通不单单是出于获取食物的需要,更像是这个农耕民族绵延千年的生存之道。

      相较于适应环境,欧洲人的智慧显得更强调个人意识而非适应环境。今天的小学课本仍然有这样一篇课文,《最大的麦穗》,讲述了苏格拉底和弟子的一则趣事(尽管故事的来源并不可考)。不被允许回头的弟子们在田野中寻找最大的麦穗,以两手空空告终,因为前方的麦穗看起来永远更加颗粒饱满,然而前方的路并不长。

      这则故事的教育意义在于当机立断。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在寻找最大的那一穗,也一直在寻找。停步,听上去是一种浅显的人生哲学,但又的确需要很强的意志力。人们常常不是没有机会,但贪婪更强烈,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

      《人生》中,高加林也在寻找属于他的麦穗,不过这麦穗并不叫爱情。

      高加林第一段恋情的女主角是刘巧珍。巧珍实在是吻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好媳妇的形象:她家境殷实,父亲刘立本是村里做生意的“二能人”,装束漂亮,“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农村姑娘”;她勤劳能干,“一年中挣的工分,比她那生意人老子都要多”,劳动不仅是她的日常,更是她对生命的全部热爱;她无怨无悔,表白时许下自己一人劳动养家的承诺,分手时又挥之即去,温顺地接受了高加林的背弃,认为这并非高加林的错,只是“她和亲爱的加林哥差别太大了,她只能接受现实的宣判,老老实实按自己的条件来生活”,甚至在最后,她还为了高加林被退回农村后的前途而奔走。

      对比起来,黄亚萍或许符合男人心中对女人的另一种想象。黄亚萍无疑是美丽的,但更重要的是她的家境远非巧珍所能企及:亚萍的父亲是“县武装部长和县委常委”,即将调回南京工作——一座真正的城市;亚萍能用咖啡色大翻领外套,天蓝色料子筒裤,米黄色风雨衣这些城里人的衣裳把高加林给重新打扮一番,巧珍能给的不过是廉价的纸烟和卖掉高加林羞于叫卖的馍馍。至于广播台的工作失误,对黄亚萍这个城市姑娘而言已经无关紧要了,她只需要享受罗曼蒂克式的热恋和情人间“即兴”的情趣,她生来就该是一个娇蛮的城市姑娘,而无须辛勤劳作。

      小说中这两个女人没有任何正面接触,她们唯一的交错便是高加林在县文化馆与黄亚萍兴致勃勃讨论完国际政治与能源问题后,恰好又在办公室遭受了巧珍关于“家里老母猪生的小猪死了两头”的一番洗礼。这种戏剧安排的用意实在很明确,高加林心中也认为“毫无疑问,黄亚萍和刘巧珍放在一起比较,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在他最初的考虑中,倾向就有了偏重,他当然想和黄亚萍结合在一起。”黄亚萍身上有一种家庭出身和经济条件带来的神秘魅力,而巧珍对高加林而言不过是个单纯、单调的农村姑娘。高加林的选择无可厚非。

      何为真爱?诸如“门当户对”、“攀高枝”、“麻雀变凤凰”的形容,都在表明两个人的结合是一种为生育、事业等其他事项服务的媒介。古往今来,那些打破世俗偏见而结合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动人,或许是因为故事中某一个瞬间,主人公们的感情超脱于理智之上,产生了在一起的欲望。或许在未来的人生,这种冲动的激情会消退,但它真实存在过。

      高加林对待这两段感情一直很冷静。在路遥的笔下,高加林是如此优秀,被高明楼等村里的能人所忌惮,也让刘巧珍和黄亚萍对高加林死心塌地。或许如此轻易得到,让他对待感情是如此冷漠。他羞于让县委的人知道他和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在恋爱,他权衡是否与巧珍分手的时候考虑的只是自己的良心和前途,他选择在与巧珍定情的大马河桥上与巧珍分手以防巧珍哭闹影响他的名誉。尽管高加林坦诚自己当然想和黄亚萍结合在一起,认为他和黄亚萍有精神上的共鸣,然而小说中描绘“精神共鸣”的场景不过是一场关于国际政治和国际能源的谈话,看起来更像是“我是城里人”信号的发射与对接。对比来看,黄亚萍和高加林恋爱后,在物质方面对他非常豁达——时兴服装、自动化手表、高级牛奶糖诸如此类。与其说高加林爱亚萍,不如说是贪恋黄亚萍背后所代表的大城市的物质诱惑。很难想象,如果高加林顺利地跟着黄亚萍来到南京,这场所谓的爱情还能坚持多久。或许黄亚萍会先抛弃高加林,也或许黄亚萍在高加林心中,变成了不够大的麦穗。

      然而小说情节的发展给高加林带来的是一场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县委的工作,和黄亚萍分手,身败名裂回到家乡,一无所有。虽然红玫瑰没有变成蚊子血,不过已经嫁人的巧珍,德顺老头口中高加林“弄丢的一块金子”,或许确实会成为高加林一生的白月光。人在身处高位时永远会像飞蛾扑火一般奔向自己爱的人,只有在跌落低谷的时候才会看见身边爱自己的人。

      只是人生的剧本绝无从头再写的可能,知晓结果之后再去纠结当初的抉择也毫无意义。高加林从老景口中听到自己“走后门”参加工作被克南的母亲揭发、县委已经决定让他回农村的那一瞬间,或许他会后悔自己背弃巧珍与黄亚萍恋爱。或许在另一条道路上,高加林能够避免过早“攀高枝”带来的这些连锁反应,保全他在县委的工作,也能够等候到其他机会去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更缓慢而安全地实现他想要达成的目标;但是或许,他会和巧珍结婚,困在粗糙倦怠的农村生活中,这里没有关于大雁的诗,没有所谓精神上的共鸣,只有老母猪死了。

      人生是如此吊诡,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只存在于人们生活不顺时的意淫,分岔路口和前方未知的陷阱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以至于无论是用何种标准去评判,我们似乎都无法确认自己当下的选择是否明智。事实上,只有在未来难以预料的时候所做出的选择,才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选择。只不过,这种所谓源自内心的念头是正当而理智的吗?还是说我们只是被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所蒙蔽,被欲望冲昏头脑。

      这部小说事实上描绘的是高加林一个人的奋斗史,以失败回到农村暂时告终。中国历史从不缺乏这样的故事,虽然有众多红颜祸水的事迹,但男人的征伐依然是主旋律。在路遥的笔下,男权更是如此高大,以至于两位姑娘如此牺牲,如此委曲求全,都没有了全然的自我。身为高加林,一个身材健美、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的青年,他怎么可能甘心于困在农村止步不前。高加林如此狂热地追求他渴望的城市生活,以及城市生活所代表的权力和地位,是积极进取,是急功近利?他如此看不上农村生活的一切,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只是不甘于平淡。

      古人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故事的主人公陈藩确实不扫一屋,然而最终“扫天下”;徐静蕾的电影《我和爸爸》有一句台词“只有小市民才把家里整的跟狗舔的似的”,似乎也是在说生活的琐事实在是没有意义,成大事应当不拘小节。然而另一方面无论是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破产姐妹》,还是中国的《武林外传》,它们都描述了一个相同的故事:大小姐破产或出走,进而陷入平民生活,从抗拒到坦然接受。这些剧中都有一句类似的台词:生活很糟糕,但这就是生活。

      世事纷繁,人心不变。人们对于欲望的失控,对于社会制度的投机心理,古往今来都类似。每个人都希望从泯然于众人的命运中逃脱,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好处,渴望波澜壮阔的生活。只是生活本就没有什么诗意可言,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大多数人都相同。生活的推进是如此缓慢,如此平淡,就像平静湖面上行进的小船,就算人们每天都努力行驶也收效甚微。变化潜藏在无数细节的日积月累中,以至于当我们感受到巨变时,一时竟无法追随这一切的起源。事物发展自有其过程,违背规律的人更容易面临在不经意处覆灭的风险。平淡即是平淡,平淡本身没有其他意义,把琐碎的事情包装得华丽也只是虚伪,平淡本身就是意义。

      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

      生活是老母猪死了,麦子熟了。

 

©2017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