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稿

《人生》讨论稿 金瑞

思考题1:高加林的两段感情。哪一段算是“真爱”,如果你是高加林,设身处地,你如何选择?

      其实当我看到这个思考题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如何去解答这道题,我想到的点是,这道题到底和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

      路遥的这本《人生》影响力可以说是很强了,在这里引用两个人的评价,一个是马云,他说:“ 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另一个是导演贾樟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正如这两位所说,《人生》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影响了好多人,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太过于真实了吧。路遥的作品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写实,他可以将现实完整的表现出来,揭露出来,有时候会让读者自己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感。

      那么再回到这道思考题,究竟哪段算得上是真爱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高加林,我们都经历过他的那种抉择,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背井离乡来到上海,来这里求学,求得一个未来,那么做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巧珍其实就可以看作是我们那个相对于上海而言,比较落后的故乡,亚萍就可以看作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上海,以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那么我觉得这两段都可以算得上是真爱。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大河,这条河在变,我们也在变,我们的目标也都在变。对高加林来说,巧珍和亚萍都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的。当高加林教师被下了,变成了一个农民的时候,巧珍走到了他的身边,给他以物质以及精神上面的安慰,或是帮他卖馍,或是为了他而和自己的姐姐吵架,处处都护着高加林,这能够给高加林很大的感动,这也是高加林爱上巧珍的理由。而当高加林通过“走后门”进城了之后,他与农村生活出现了一些距离,他更多的需要像亚萍这样能和他发生精神共鸣的文化人,与此同时,亚萍还可以帮他去南京,去更远更繁华的地方,而且亚萍也会给他带来新衣服等物质上面的满足。

      两个女人都给了高加林很多,高加林也对她们俩都动了感情,固然在与亚萍的相处过程中,他很多时候会想起巧珍,但又如何排除“初恋情结”以及“内疚”的因素呢?在我看来,这两段都算得上是真爱,他都付出了感情,而且也都得到了他在当时那个阶段爱情最能够给他带来的满足感。如果将高加林“走后门”这件事做一个时间分界线,那么对于高加林来说,在这个事件之前,巧珍会比亚萍更好,在这个事件之后,亚萍会比巧珍更强。高加林在两个阶段的人生目标是变的,而两个女人能带给他的都是不一样的,而高加林的选择也都是出自真心的,没有受到什么外界的胁迫,所以综上,我认为两段都可以算得上是真爱。

      如果我是高加林,将我赋予高加林的性格以及志向,并且把我放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估计自己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其实这个问题更加让我认识到了路遥这部小说的精妙之处,当你将自己放在高加林的位置,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选择,但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悲剧。没错,这个悲剧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路遥构造了一个悲剧,我们都处在作者所构建的情境之中,可是《人生》之所以为《人生》,就是因为路遥构建的这个情境过于真实,而引发人们对自己的人生路途的思考。

思考题2:你觉得高加林在奋斗的路途上做错了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给出的答案是:高加林确实做错了许多。很多读者在读完整本书之后,都会骂一句,高加林是个渣男。虽然这个观点不一定准确,但从一定程度上面也会反映出,高加林的很多选择并不会被大众所认可的。很多时候,我们来评判对错的标准其实就是大众的视角,在当时的环境下,高加林就是做错了,他“走后门”,他抛弃了深爱他的巧珍,而且他在与亚萍在一起的时候,还会心心念念他的初恋,这些其实都是他所犯的错误,而且有一些错误,比如“走后门”,都是不可原谅的。

      我在elearning的讨论区里面看到有的同学发帖子说,“走后门”不是高加林的错,而是时代的错,因为如果他不“走后门”,就没有办法脱离农村走向城市。我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但这位同学其实是站在今天的一个上帝视角来看待问题,换而言之,在今天,我们也有法律,如果每个人都打破法律的禁锢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时代固然有错,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说高加林就没有犯错。

      虽然高加林犯了很多错,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很多时候对高加林恨不起来,为什么?因为其实在人生的路上,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我们不喜欢的并不是犯错的人,而是犯了错却不敢承担的人,高加林并不是后者,他尽管很崩溃,有时候也很逃避,但他自己从不否认自己犯下的错,而是默默的为其买单。

      人生中重要的永远都不是对错,而是选择。在岔路口上面,我们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对于这个选择本身,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评判,有的人从道德法律角度来判断,有的人从结果来判断,但不管怎样评判,我们都无法改变其他人的选择。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对我们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任。《人生》这部作品能够教会我们的是,尽管人生无常,但请不要放弃希望。就像小说最后一章的题目:并非结局。高加林还没到30岁,他未来的生活还有无限的可能,又怎能就此打上一个句号呢?

©2017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