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稿

17300680190陈牧风国际金融系

《人生》讨论稿

陈牧风

Q:你认为在奋斗路上高加林做错了么?

A:我认为,在奋斗路上,高加林并未真正做错什么,感情上他虽然摇摆不定但也都不同程度付出过真心并且没有最终脚踏两只船,事业上追求大城市生活应该是当时很多农村知识分子的梦想,虽然是’走后门‘,但他也没有直接伤害他人利益(他没有像高明楼那样直接取而代之),所以也无可厚非。并且事实证明,他是适合城市的,他重返城市后“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宠爱”“他的各项才能很快得到施展”。

      从客观上看加林最后不得不回到农村,表面上是走后门事件暴露,但悲剧的真正成因是当时的城乡二元和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的崛起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差距,城市成为现代化、先进文明的标的物,农村却逐渐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政策上的束缚在城乡间竖起了一块隐形铁幕,他让人“生而农民,世代为农民”,于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许多高加林式悲剧。他们出生农村,但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在内心早已是个“城市人”,但因为无城市户口也无社会资源,他们只能落寞返乡,所谓学识和才华皆付之一炬,最终成为“业余庄稼人“。

      而在主观上,我认为加林的悲剧还源于他执念太深,但又不敢真正同命运抗争。其实两段感情是两面镜子,折射出他在农民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中的挣扎和摇摆。无法自我认同是他最终失意的又一原因。

      回到农村,他默认自己要重新当个农民,如果他能够自洽,从此安稳的劳作和巧珍谈婚论嫁,那也许就像他后来想的那样,一定会很幸福。但事实上,他根本做不到,他绝对不会心安理得地囚困在土地上,因为他觉得当农民是对他过往学习生涯的亵渎和浪费,在卖馍时他羞于和普通庄稼人一样吆喝,感到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下学狗叫一样受辱”。但他又佩服那些坦然吆喝的农民,即便如此他也不愿放下知识分子架子,只能在心里叫嚣自己的无能。他一边对巧珍有好感,坦然接受着她的爱意,一方面又后悔这是对自己过去的告别和背叛。他不能安心于劳作,依旧想着要去城里,但是到底做什么,怎么出去,他没有确切的规划。

      而来到城里以后,他也没有彻底摆脱农民身份,把自己当作完全的城里人看待。亚萍的三言两语就激起他的自卑和怒火,他对于这段感情也犹豫不决,巧珍在脑海里不断出现也提醒着他自己这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农民身份,他想摆脱却又不可控制的去回想,这让他苦恼纠结,也伤害了亚萍,因为她不能理解他。但是他执念又同样根深蒂固,那就是留在城市,追求作为知识分子的远大前程,为了这点他抛弃了巧珍,但是他完全放下她了么?很明显也没有,多么纠结和别扭的男人啊!最后走后门的事情败露,他得知自己要被遣送回去,他哭了,他为了留在城里做出了多少牺牲和努力,但是当亚萍帮他想办法,让他去找人去做补救时,他却认命了!他只是苦笑“不是不能回去,是必须回去。“

      在强大的命运捉弄下,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做出过强有力的抗争,因为身份的二重性让他挣扎也纵容了他的懦弱。他一直在后悔,一直在后悔已经失去的人和事,不懂得安安稳稳地珍惜当下,踏踏实实的拼搏奋斗,仅抱着一份虚无缥缈的执念,就是去大城市。说明在骨子里他是懦弱的,这注定了他奋斗路上的悲剧。

 

©2017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