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凡
在《大河深处》临近结尾的部分,“我”在从太婆那里获得了路翎人生的最后一块拼图之后,走进了路翎为自己建造的教堂。这一语段中所描绘的时刻,是整篇小说之中“我”距离路翎的人生最近的时刻:“我”踏入了路翎构筑并停留的空间,打量着这空间里路翎留下的印记,并像路翎多年前一样坐在石凳上。对于读者而言,“我”如同一面透镜,读者通过“我”的叙述得以窥见路翎人生轨迹的终点,但这一叙述无法还原路翎人生的原貌,因为它也夹杂了“我”的个人体验。这座教堂是“我”这趟大河深处之旅的终点,“我”身处其中时体会到的感受,凝聚了“我”自身过往的经历、整个旅途中所获取的体悟,以及 “我”找寻到的某种新的方向。因此,本文将从路翎人生轨迹的终点与“我”的旅程的终点这两方面入手,对于上述语段展开分析。
一、路翎人生轨迹的终点
小说中将这座教堂描述为了路翎“设定好的终点”。暮光透过石头间的缝隙所构成的光之十字架,象征路翎至死都坚守着的对于神的信仰。如路翎在离开里底吾村时对库克所说的那样,他“要去过神指定他过的生活”。这样看来,皈依于内心唯一的神,是路翎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的终点。然而,小说并没有清晰地描绘出路翎心中那个唯一的神的面貌。虽然路翎受到基督教义的感化而成为了一名教徒,但他在盐寨定居之后,并未以一个牧师的身份向赤吾人宣教,而是像一个普通的赤吾人一样生活。
从一种角度来看,路翎的神仍是基督,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对上帝的信仰。小说的作者东华曾提到,她以英国来华传教士柏格里为原型,塑造了路翎这一人物形象。柏格里与路翎的生平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进入了一个偏僻、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柏格里起初带着传教的目的来到云南邵通,却受到当地人的猜疑和诅咒。但这种环境并没有消磨他的信仰,反而让他愈发依赖对上帝的祷告。于是,他改变了策略,不再直接向当地人宣扬基督教的福音,而是和路翎一样,换上当地人的粗衣,学会当地人方言,与当地人共同生活,成为他们之中的一份子。《用生命爱中国:柏格里传》这样描写了上帝对柏格里的启示:“他们首先要做的是准备自己的心,并且以实际行动关爱人,一步一步赢得人们的好感。”鉴于小说中对于路翎的心理描写存在大量留白,可以参照柏格里的心路历程,将路翎到达赤吾村后的转变解读为他企图通过体察赤吾人的苦难、用实际行动关爱赤吾人的方式,为传教作准备。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路翎的神并非基督教中的上帝,而是他自己所建构的上帝。若是如此,路翎皈依于神,便是皈依于自己心灵的指引。他虽然心怀愧疚,但仍然决定抛弃妻儿后孤身前往大河深处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以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这样的选择显得有些痴傻。但是,路翎以亲手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教堂的方式,将自己选择的这条生活道路神圣化。路翎将自己的人生终点设定在了大河深处,也是因为大河深处能够包容路翎的生活方式,接纳路翎这样的尘世中的失意之人。在这个对于巨蛇的原始崇拜和对于基督教的虔诚信仰可以共存的地方,路翎能够用一种多元化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通过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的方式,建立起对自我的确信。
二、“我”的旅程的终点
这座教堂,和大河深处的其他角落一样,仿佛是时间的结界,“凿子的粗糙的痕迹”、“霉旧的空气”定格下了路翎生前的时刻。而地面钻出的细草、墙壁上的苔藓又是时间流逝的痕迹,象征着那无法抵挡的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虽未完全铺展开来,但正在逐渐打破大河深处时间的魔咒。不过,由于过去的岁月在大河深处的烙印尚未被完全磨灭,“我”得以接触到路翎本人在这个世界上所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记。这座教堂,与那张黑白结婚照和民国时期的账本一起,冥冥之中将“我”与路翎的命运相连。“我”遵循这股神秘力量的指引,踏上了追寻路翎的旅程,并通过将他散落在四处的人生拼图拼凑起来的方式,纪念他,维系他与生者之间的羁绊。
这段旅程也使“我”获得了超越个体经验的生命体验。当“我”顺着路翎的人生轨迹从起点走到了终点,“我”得以经历一种别样的人生。这段人生带有深刻的时代和环境的烙印,又似乎始终被某一种力量所牵引。当“我”坐在石凳上时,“我”意识到这种力量来自于信仰。此时,虽然“我”可能尚未建立起自身的信仰,但“我”开始展现出接纳这种信仰的姿态,这是这段旅程带给“我”的转变。在去程途中,“我”认为老笃对于巨蛇的崇拜不过是一种臆想,但在回程时,“我”怀着可能与巨蛇相遇的期待有意地瞥向丛林,并且被巨蛇的目光所震慑,这表明“我”在潜意识里已经相信了赤吾人关于巨蛇的传说。如韦伯所言,在这个高度理性化、世俗化的社会,真理的彼岸世界已经消逝了。而宗教对于“我”这样的浪漫主义者而言,是这个“祛魅”的世界里的一道光,照亮了“我”寻找生命意义的方向。
2. 我们往往可以借助重要的意象来进入小说的解读,比如《妙妙》中的“收音机”、《人生》中的“俄罗斯画家的画”、《成长如蜕》中的“西藏”、《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卡车”,请选择上述一个意象,分析其在小说中的设置、寓意、功能等。
1 东来.大河深处[M]. 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4.
2 同上.
3 阿信.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1.
4 东来.大河深处[M]. 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4.
5 同上.
6 唐爱军.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D].复旦大学,2012.
要求及说明:
(1)标题自拟,字数1500字左右
(2)请注意不要大量复述情节
(3)该题满分50分
©2017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