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稿

《人生》讨论稿——陶仁智

《人生》的一些瞎想

诺兰的《记忆碎片》论述了一个memory与行为惯性的问题。如果我们设想一下,高加林的记忆受损,只存在潜意识中的行为惯性,高加林会选择谁呢?当然这个问题有些莫名其妙,其实我的意思在于,行为经历建构的人生观、世界观认知,对选择行为与思维模式的影响到底有多重要呢?其实我个人不是很赞同老师在视频中指出的高加林的“肤白健美”与生存环境格格不入,以单一时间点着眼的个人评价是外在的、毛皮的,是割裂历史发展与积淀的。高三曾经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芥川龙之介的一句话,“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他想要成为非农人的观念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育、家庭期望、个人傲气等。沿着行为惯性的逻辑继续说下去,假设保留他的思维逻辑体系,他就是喜欢空谈国际政治(这里对老师视频中的观点反驳,有的年轻人就是喜欢谈论国是的!),他想要阶级上层流动,如果让他忘记一些从而人为后期修正个人塑造,脱去农民的外衣,他骨子里住着一个和农民外衣不相契合的灵魂。再来考究他的能力,我所认为的(最初的假设)他所犯的最大错误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到机关工作”,但他首先是受害者(变成农民),其次变成受益者。在此思考另一些问题,他是否可以一定程度上称为教育的受益者?他是否符合城镇工作的要求?他无论在学校或者机关的工作都相对出彩,他过往的经历、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生活,他的不正当错误建立在另一个错误之上,或者更深背景的户籍制度对其才能的限制迫使其没有办法通过正当手段进入体制。所以我不觉得是个错误,而是个设计好的“笑话”,如果这个玩笑没有被揭穿,他或许会前往南京过上前途光明的生活吧,但一切在作者设计的悲剧下幻灭,就很没有意思。我应该就是老师视频中所说的,对路遥毫无感觉的学生,不喜欢他的作品,没有洞见,也没有解释纯粹的文学美感,没有任何文字技巧,没有感同身受之感,应该是我的问题吧...

有人说巧珍是糟糠之妻,需要共享发展成果,但其实二人的相遇与感情火花建立在特殊的背景下,如果高加林没有从小学失业,就不会有整个故事,即失业-就业-失业,其中夹杂着两段“爱情”,虽然我并不觉得这两段符合爱情的定义,前者过于婚姻与婚后生活结合化,后者过于热恋化,虽然于二者中纠结,但跳脱出两者看都不会长久。毕竟在很多男人尤其是想要完成社会越级的人眼中,女人和爱情对事业来说,完全可以成为垫脚石,外在目标而非以爱情为爱情的才是真的玄幻。

高加林天生骨子里带着几分傲气,他不愿意一辈子屈身在这黄土地里,不愿意一生埋葬在这枯燥、重复的劳动中。所以拼命读书,想要逃离农村。但他在城里读书时间太长,身上农村人的气息被时间冲洗得所剩无几,在连他自己都以为自己是一个城里人即认同感发生偏移的时候,生活跟他开了第一个玩笑——高考失利,灵魂走的太快而落下身体。没有考上大学对这个一心想要依靠读书逃离农村的年轻人来讲无异于致命一击,下一场危机便是教师不保,打回农民,这时的高加林觉得巧珍是这么的可爱,也不在乎她和自己有没有在精神世界的共同语言,但心里还是对城里的生活抱着无限的希冀,或者说巧珍不是输给了黄亚萍,而是输给了一群接受过教育的、居住在城镇的女子。所以当有机会能够回到城里工作的时候,高加林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高家村。这种爱只是一个落寞男人的暂时停靠,妥协的感动,一旦更为热烈的心动出现,它便经不起考验了。永远无法在精神上心有灵犀的巧珍难以维系爱情,就像刘震云《回延津记》里面的,为什么要结婚,因为我们说得来,为什么要离婚,因为我俩没话了。

但之后高加林发现,他喜欢巧珍的温柔和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又贪恋亚萍在思想上精神上和自己有共同语言,还可以在工作上在自己的前程上给予自己帮助。高加林作为一个永远摇摆不定,永远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中间人,莫名其妙从教师回归农民,又莫名其妙地从农民成为通讯员,最后莫名其妙地回到原点。他的命运与乡土中国的人情社会演进紧密相连,他只是不知情地沦为了权势进退的牺牲品而已。要么将不甘化为动力,再努力一些,让实力更加匹配野心,要么回归土地,将傲气敛为平和,怡然自得地安于当下,即理性人经纪人角度下的两级选择,或也是理想人生,但现实是于中间矛矛盾盾自我拉扯,去寻找不存在的效用最大满足的黄油大炮均衡点,就很悲哀,也现实。

最后一点触动的,是对“冷酷”的反驳。他的出身是贫寒的,内心是孤傲的,他很阳光也很敏感,大家可以讨厌他的虚荣他的自私,他的不切实际的想要去大城市,可是请不要忽视,一个男生(或女生)出生在贫穷的家庭里,父母年龄又大又没有力气,这个孩子一直都很争气的读书,一直都很努力的学习,工作了也知道给年迈的父母买点好吃的蛋糕,被别人顶替了自己正当的工作,受了委屈还是接受了现实,在做农民时也算踏实干活,掏粪这样的活也干过。一个没有背景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想要过上体面的生活,想要离开农村去城里生活,贫穷不是他(她)的错,每一个人都有想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的权力。

 

©2017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