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与文理基础课程已并行实施了9年时间,从中积累形成的经验在为通识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良好基础的同时,也为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反思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在通识教育方面,主要存在课程体系叠床架屋、总体理念与模块目标联系模糊、课程质量有待提升、制度保障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自2012年底开始,复旦大学开始进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新一轮建设。
1、意义
核心课程是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复旦大学在《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若干意见》中提到,“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通识教育理念重要载体的核心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从核心课程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来看,核心课程是学生开展专业教育学习的“助推器”,学生在修读核心课程过程中培养的各项能力是专业教育学习的基础。核心课程将努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传递科学精神。
学校本科教学改革,核心课程先行一步:新一轮核心课程建设将重点通过教学团队定期研讨与互动推动50余个基本课程单元建设,通过明确课程准入标准、推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助教作用等,为我校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组织结构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小组:为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小组(下称“工作小组”)于2012年10月25日成立。受复旦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孙向晨(哲学学院)担任小组召集人,成员包括:陈尚君(中国语言文学系)、任军锋(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陆铭(经济学院)、范康年(化学系)、金晓峰(物理学系)、汪源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傅华(公共卫生学院)、熊庆年(高等教育研究所)。
工作小组主要在调研国内外通识教育功能和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对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讨论形成复旦未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框架,主要包括课程结构调整、理念、课程建设要求、配套政策和机制等。
核心课程七大模块专家小组:为进一步推进各模块核心课程建设,2013年,重建七大模块建设专家小组并确立各模块召集人。各模块建设专家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本模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建设原则、基本课程单元结构,提出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归并的具体方案,协助基本课程单元教学团队组建及研讨等。
核心课程委员会:为有效落实复旦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新一轮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复旦学院下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总体负责核心课程七大模块建设相关工作。
3、主要举措
构建50余个基本课程单元:基本课程单元的确立是新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中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举措。基本课程单元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性、逻辑性和层次性,避免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同时又给予学生相对自主、自由的选择空间。
建设基本课程单元教学团队:目前国内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导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拼盘化”、缺乏系统性。此外,大学内各学科间的壁垒仍在,缺乏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之间教师合作的空间和机制。针对上述问题,新一轮核心课程建设将在构建50余个基本课程单元的基础上,成立基本课程单元教学团队,凝聚不同院系、学科和专业的优秀教师,对基本课程单元内课程体系进行规划与设计,通过教学分享与合作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团队以及教师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教学模式转换、教学特色彰显:新一轮核心课程建设将重点强调教学模式从以“教”(teaching)为中心到以学生自主“学”(learning)为中心的转换,强调学生阅读、口头及书面表达以及相互交流的能力,加强课内外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研讨与交流。为实现这一转变,在大班授课之外,加强小班辅助环节的实施,即“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同时通过打造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核心课程助教队伍,协助教师推进“教”与“学”的拓展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