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表面看是一门经典导读课,但我的目标并不在于仅仅读这一种,帮助学生深入研读修昔底德的同时,使他们最终能够走出修昔底德:我尽可能做到以点带面,以文本为核心在纵向和横向上不断向外延展,同时保持离心力与向心力之间的平衡,具体我是通过“研修小组”来实现的。
我的课程分为两个半程:
前半程读文本,具体到修昔底德即每周一卷,每卷近百页,要求学生在课前读过,当然我会随机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一般我在教室扫一眼,从学生的表情就能大致掌握哪些学生读过书,哪些没有读过。每次课前十五分钟有两位同学主讲某两个主题,这一方面帮助同学们回顾文本内容,同时也是为聚焦问题、引起讨论做准备,主讲的同学之前都要找我面谈,我对他们要讲的内容和问题有大致的把握,而这也是我有针对性地备课过程的一部分。现在我上课不用PPT,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讲义往往会束缚我,打断我的问题思路,学生也会听得很累,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头脑风暴”,当然,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核心文本和具体议题进行的。
“研修小组”是在传统“讨论班”基础上改进形成的,一般有七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在十五人以内,主题我在大纲上预先公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然后助教根据情况做适当调整,一般在第三周基本确定分组,各小组有组长,负责召集本组成员,每个小组有负责助教督促并参与讨论。经过几轮实践,我发现研修小组比讨论班效果更好:一方面成员固定,同学们彼此熟悉,能够畅所欲言,彼此合作;另一方面即不必象讨论班那样过多地倚赖助教的主持和应变能力,发挥同学们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想象力。研修小组要形成研修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一般要经过五至七次讨论。我对研修小组的基本要求是:围绕相关论题,充分挖掘修昔底德文本细节,将这些细节拼接成一个大致完整的轮廓,同时根据需要做相应的文献搜集,有些是信息性的,有些则是理论性的。通过同侪相互学习、彼此启发,同学们可以在前半程进入文本的基础上尝试走出文本,这样,修昔底德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会成为同学们思考问题的一部分,使他们在智性上获得明显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