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
课程简介及授课宗旨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一课,旨在通过对10余位中国现代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阅读、分析与阐释,来帮助阅读-学习者在文本阅读基础之上体验中国现代语文以及现代文学的抒情、叙事与审美特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所选作家及阅读文本,兼顾现代语文的发生与发展、性别、教育背景及写作风格等差异,同时亦对阅读文本的主题、文体等有所考量,譬如梁启超等人的文本,即是兼顾现代思想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互动生成的历史语境;此外,亦兼顾留学生与跨文化及跨语境叙事文本之间的现代关联,以启发、扩展阅读-学习者对于现代语文的进一步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一课关注现代语言、现代文体形式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关注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传承对话关系,关注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跨语言的对话关系,关注现代文学话语与其他现代话语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关注小语文与大语文、国别语文与世界语文之间的共生关系。
目 录
绪 论:从《莺莺传》到《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百年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观察视角
讲授要点:
1.阅读与经典
2.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关键词
3.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与现代抒情
第一讲:梁启超的报章文与新小说(2次4节)
一.《少年中国说》
二.《新民说》
三.《新中国未来记》
讲授要点
1.梁启超“两说一记”在朝向现代文学书写方面所开展的探索;
2.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大”;
3.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中的“新人”,与现代文学的人物想象与塑造
4.《新中国未来记》中的对话体叙事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新中国未来记》中的“新中国”“未来”这样的关键词,以及这种“未来时”的想象叙事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
2.结合梁启超的上述三部作品,分析思考“时态”与“语态”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的全新意义
第二讲:鲁迅的小说与散文诗(2次4节)
第一组
1.《孔乙己》
2.《药》
3.《明天》
4.《阿Q正传》
5.《白光》
6.《祝福》
第二组
1.《狂人日记》
2.《在酒楼上》
3.《孤独者》
4.《伤逝》
第三组
1.《墓碣文》
2.《过客》
3.《好的故事》
讲授要点:
1.《呐喊》、《彷徨》之前、之中及之后:《野草》解读的一条脉络
2.如何体验并理解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气氛与思想气氛?
3.被淹没、死亡、重回原点及坚持离开此地:如何理解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存在及行为选择
4.“焦虑”的语言修辞形式及个人色彩的否定式方式
5)鲁迅小说及散文(散文诗)中的场景设计与描写
思考点及本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从《呐喊》、《彷徨》及《野草》以及《朝花夕拾》《故事新编》所开启的鲁迅文学传统的“三条脉络”与“一个整体”?
2.如何理解《野草》中所表达的“绝望”与“反抗绝望”?
3.通过鲁迅的小说集散文,如何理解现代文学中的“死亡叙事”?
4.怎样理解被生活与现实“淹没”——一种鲁迅式的“死亡”?
5.如何理解鲁迅精炼与简洁的语言风格?
第三讲:闻一多的诗(1次2节)
一.《红烛》
二.《死水》
讲授要点
1.闻一多诗歌中的民族国家抒情与现实批判之间的张力关系
2.闻一多诗歌中强烈的历史感与现实感与他浓烈的情感抒情之间的“共生机制”
3.闻一多诗歌的“用典”与“语境”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红烛》如何通过设问等方式推进诗歌,并通过不断加强的感叹,来提升情感抒情的强度?
2.《红烛》中的抒情主体与历史、抒情主体与他人之间所生成的对比关系,对于推进诗歌的情感及主题的作用
3.怎样理解《红烛》最后一小节: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四讲:巴金的小说(2次4节)
一.《家》
二.《寒夜》
讲授要点
1.传统语境与现代语境中的“家”:家的哲学与家的文学
2.《家》中的“代际”叙事视角与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处理
3.《家》在抗争型人物与“家”的关系叙事中的“洄”与宕”
思考点及本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现代文学中“家”的“政治隐喻”与“文化隐喻”?
2.如何现代中国文学中有关“家”的“文学叙事”与“文学抒情”?
3.如何理解由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所形成的一种差别化叙事?
4.如何理解“高老太爷”的家庭体验及家庭视角?
5.从《家》到《寒夜》:如何理解巴金“家庭”叙事的小说艺术
第五讲:丁玲、萧红的小说(2次4节)
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
二.萧红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讲授要点
- 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叙事及其文学性;
- 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叙事及其政治性;
3)现代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文学表现
思考点及本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学语境与现代文学语境中的“童年”“记忆”及“原初性”表达与审美?
2.如何理解童年经验与成年经验对于文学抒情、叙事与审美的不同“效用”
3.如何理解现代文学中的“回忆体叙事”?
4.性别身份与性别意识在两位作家作品中的作用
5.如何理解以个体及主人公为中心与视角的小说叙事
第六讲:沈从文的散文与小说(2次4节)
一.《湘西》、《湘行散记》
二.《边城》
讲授要点
1)现代文学书写中的“志书”体小说;
2)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如何通过“人”而文学地融合起在一起的?
3)作为一种叙事选择的空间叙事,与作为一种“世界”想象及虚构“湘西”;
思考点及本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叙事”?
-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的“原乡”“边地”“异域”的文学意义及经验审美?
3.如何体验并感受沈从文的“湘西”叙事文本中的语气、语调、节奏?从中可以感受到叙事者对于“湘西”怎样的情感?
第七讲:曹禺的戏剧(2次4节)
一.《雷雨》
二.《日出》
讲授要点
1.《雷雨》的戏剧结构是以周朴园为中心的吗?
2.如何理解《雷雨》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个性之间的反差?
3.如何理解陈白露的“生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形态
4.曹禺戏剧的语言艺术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陈白露眼里的一个“在乡下住久了的男人”?
2.《雷雨》中的“药”、“吃药”与“病人”及其所隐喻的人物关系及权力结构
3.比较分析《雷雨》与《日出》在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第八讲:钱钟书的小说(1次2节)
一.《围城》
讲授要点:
1)“留学”从“回国”开始:《围城》与现代留学生文学的另一种写法
2) 《围城》作为一部现代小说的“现代性”
3)“故园何日清明”:《围城》的文化忧患意识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逃离与游走:《围城》构建一种“空间叙事”及主题叙述的新探索;
2.如何理解方鸿渐这一文学形象
3.困惑与困扰:方鸿渐的“性”与“家庭”
第九讲:张爱玲的小说(2次4节)
一.《金锁记》
二.《倾城之恋》
讲授要点
- 张爱玲小说的时间感与人物感;
- 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节奏;
- 张爱玲小说语言“混合”与“明净”的风格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金锁记》的“锁”,与《倾城之恋》的“恋”?
- 如何理解曹七巧行为心理的开展;
3.如何理解张爱玲小说中的“家庭”感与日常生活体验?
第十讲:穆旦的诗(1次2节)
一.《穆旦诗集》(1947)
讲授要点
- 穆旦诗是如何生成“感觉的机制”的?也就是如何将理性的思考通过具体意象转换表达出来的?
- 如何理解穆旦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与思想“睿智”?
- 穆旦诗中的人类永恒主题与个人现代体验
思考点及专题小班讨论重点
1.如何理解穆旦诗歌中的对立、矛盾、纠缠以及妥协、对话、消解、融合等关系
2.如何理解穆旦诗歌中的“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特点?
3.穆旦诗歌中是如何使用诗人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经历的?
结 语
本课程推荐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全书;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全书;
(美)哈诺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7月,全书
本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鉴于疫情时期在线授课的条件限制,对原有课程成绩考核和记分方式作适当调整):
总成绩=45%期末论文+20%期中书评+35%讨论课
- 本课程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与期末课程论文两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5%,期末课程论文占总成绩45%。
- 平时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在课程进行到第10周时提交一篇指定阅读(包括辅助阅读)篇目的书评,字数不限,以及参加由本课程助教分组组织的课堂外专题讨论(5次),并需要提交书面讨论发言。阅读书评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讨论课成绩占总课程的30%。另外,每次课堂授课,将保证10-20分钟开放给学生们,就课前指定阅读文本和视频发言并展开互动或小讨论。学生们的发言将由助教记录在案,并给予最高不超过5分的成绩。
- 课程论文在期末课程结束时以书面纸质形式提交。
- 课程论文以本学期所分析讨论的作家作品为主,即自选一位或二位及以上现代作家及其作品展开论述,亦可适当扩展至古代或当代文学领域,但宜以与现代作家作品的比较分析考察为中心。
- 课程论文需要有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中心内容、注释、参考文献等。
- 课程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 课程论文不宜以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文体形式,而应当为学术论文形式。
本课程小班讨论方式: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