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拓宇

       这是一次很独特的经历,之前三年都没有静下心来阅读文本,在短时间内看了许多文本,欣赏了许多内容。段老师的课,更像一个个讲座,记得第一次上完课深觉知识浅薄,积淀太少,母亲一直说我不爱看书,到高中后更是极少了。上了大学之后还颇感内心力量不够强大,阅读可以增强心灵的力量吗?一直想阅读一些文本,但缺乏跨出第一步的勇气,也看到眼花缭乱的书籍不知从何处下手。
       之前偶尔会读鸡汤书,但是甚觉只是短期速效;本想先从《如何阅读一本书》读起,奈何连这本书都无法读完。深感阅读水平在小学毕业后难以长进,语文中无外乎是分析文本,技巧、主旨等等,但是总觉教学内容单调,分析总是那几个方面,很片面;并且也不知道略读;阅读更多是为了寻找答案。另一方面在我们五线城市的重点高中中对作文的训练也几乎靠个人努力和领悟,不知道议论文这样充满程式的训练是不是常规的路径?虽然我今后学习理科,但写作和阅读能力对交际,文献理解等等还是非常重要,我对如何提高非常迷茫。
       还有一个很意义的经历就是写论文,我感到花一周的时间,读一些文献写出论文,短时间里体会到文学研究的感觉很棒。但是我作为一个理科生,

  1. 还是对于文学文献中的主观判断还是感到很难受,似乎常断章取义。A能推出B,但是很多时候,都是由B寻A,略去了A的各种条件,这有种让我无法得出结论之感,因为A既能说明是B,但一定程度上又是非B的。但是退一步说,相对于没有证据直接得出结论,那我还是要支持胡适的“考证”思想,就算其断章取义,却让我有种莫名的踏实;
  2. 感觉难以有自己的思想,让我在一个几天里,或是一个月里,想到一个令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论文的idea实在有点困难,我都是在不断找论文中,归纳等等,所以我觉得我的论文更像一个综述,学习汇报?不过我在这次活动中还是学到了很多,包括对胡适的了解,对那个历史时期有了更深的认识。
  3. 确实感到文学的博大精深,因为我光从“整理国故”入手,发现其与前因后果根本无法分开,纵向溯果可以从清到现代,横向溯果到了政治文化领域,真的让我感到太庞大了,一些的结论,我也是很努力地在上文中总结出一个逻辑线(这让我感到很开心)。

       总之感觉学得很有意义,但是确乎时间太过短暂。我希望在课程结束之后,在课余里能更多接触一些文学。

 

©2024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