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导读教学大纲

《资治通鉴》导读教学大纲

(混合教学模式)

 

第1教学周

线下教学:

导言:《资治通鉴》的性质与读法

第一节:如何理解《资治通鉴》的传统性、史学性及经典性

第二节:通识教育如何讲述《资治通鉴》

第三节:用思想史的方法阅读《资治通鉴》

思考问题:被写出来或讲出来的历史,是历史本身嘛?

参考文献:姜鹏《从“为己”之学到“为人”之学》(载《复旦通识》2020年第2期);姜鹏《怎样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思想史读法》(两篇文章都收入《稽古至治: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姜鹏《<资治通鉴>是怎样一部书》(即《德政之要》序言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的序言、第一至第三各部分的绪论,结合思考问题,着重体会作者对讲故事的人的立场、观念的分析;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一编《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E.H.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

 

第2教学周

线上教学:

第一讲:《资治通鉴》编纂的政治文化背景

第一节:宋初文治导向的确立(课程视频1.1)

第二节:两种“历代君臣事迹”(课程视频1.2)

第三节:司马光的修史志向(课程视频1.3)

第四节:《资治通鉴》成为官修项目(课程视频1.4)

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充满了个性?

参考文献:姜鹏《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第一章《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竺沙雅章《宋朝的太祖和太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内滕湖南《中国史学史》第九章《宋代史学的进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曹家琪《<资治通鉴>编修考》(载《文史》第五辑);陈尚君、张金耀《四库提要精读》之《资治通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线下教学:

       第二讲:编年史传统与《资治通鉴》

        第一节:《春秋左传》与编年史传统

        第二节:荀悦《汉纪》的编年体政治史尝试

        第三节:《左传》、《汉纪》对《资治通鉴》写作的影响

        第四节:魏晋以降的历史评论对《资治通鉴》的影响

        思考问题:如果没有宋代前期的政治文化氛围,仅从学术自身发展的轨迹会不会催生出《资治通鉴》这样的作品?

        参考文献:刘知幾《史通·二体》(浦起龙《史通通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章学诚《文史通义·释通》(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94年);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几个问题》(两文皆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林校生《<资治通鉴>与编年体》(载刘乃和、宋衍申主编《<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来可泓《<资治通鉴>与编年体》(载刘乃和、宋衍申主编《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第3教学周

         第三讲:慎于托始:《资治通鉴》的开篇

        线下教学:

         第一节:《资治通鉴》的时间起点

         第二节:《资治通鉴》的第一句话

         线上教学:

         第三节:《资治通鉴》第一个完整的故事(课程视频2.3)

         第四节:司马光的人才论(课程视频2.4)

         思考问题:在司马光的思想架构中,人和秩序是什么关系?

         参考文献:姜鹏《帝王教科书》第二章《意蕴深远的开篇》(西苑出版社2014年);陶懋炳《司马光史论探微》中讨论《资治通鉴》卷一的部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陶懋炳《司马光论君道析》、崔凡芝《司马光的才德观》(以上两文皆载刘乃和、宋衍申主编《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课外讨论:

        在完成分组的情况下,助教和小班成员见面,相互熟悉,并事先沟通课外讨论的相关安排与规则。教师轮流走班,听取同学们对前三周教学情况的反馈。

 

         第4教学周

         第四讲:规则自身的价值

         线下教学

         第一节:司马光是专制主义政体的拥护者吗?

         第二节:“魏以五官中郎将丕为太子”章解读

         线上教学:

         第三节:重新思考司马光是专制主义政体的拥护者吗?(课程视频3.3)

        思考问题:规则和秩序在司马光的政治思想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参考文献: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十五章第一节《司马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姜鹏《秩序至上还是君主至上:司马光政治观念再解读》、《司马光早期政治思想初探》(两文皆收入《稽古至治:司马光与<资治通鉴>》);黄金铸《司马光治平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第二章《司马光的以礼治国思想》(凤凰出版社2013年)

 

        课外讨论:

         讨论主题:历史真的会自己说话吗?

         各小班a组同学在本周完成该主题的讨论

        

         第5教学周

         第五讲:司马光的以史为“谏”

         线下教学:

         第一节:传统史学的“谏议”功能

         第二节:《资治通鉴》作为进谏的工具

         线上教学:

         第三节:经筵中的争论(课程视频4.1)

         思考问题:传统史学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文献:姜鹏《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第五章《经筵讲学对史学的影响》;赵冬梅《和解的破灭:司马光最后18个月的宋朝政治》(载《文史哲》2019年第5期);刁书仁《试论“臣光曰”中可供借鉴的因素》(载刘乃和、宋衍申主编《<资治通鉴>丛论》);季平《再论<资治通鉴>的“臣光曰”》(载刘乃和、宋衍申主编《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课外讨论:

         讨论主题:历史真的会自己说话吗?

         各小班b组同学在本周完成该主题的讨论

        

第6教学周

第六讲:《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线下教学:

         第一节:司马光与王安石经济主张的区别

         第二节:司马光经济主张在《资治通鉴》中的体现

         线上教学:

         第三节:王安石变法对《资治通鉴》编修的冲击(课程视频4.4)

思考问题:我们是否可以用“保守落后”来评价《资治通鉴》所表达的经济思想?

参考文献:姜鹏《王安石和司马光,到底谁更懂经济》(收入《稽古至治: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姜鹏《<资治通鉴>长编分修再探》(《复旦学报》2006年第1期);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叶坦《司马光王安石经济思想比较》(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叶坦《略论司马光的守常与变通》、《评宋神宗的改革理想与实践》、《司马光与王安石经济思想异同论》(以上三文皆收入氏著《叶坦文集·儒学与经济》,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课外讨论:

讨论主题:《资治通鉴》的思想特点与外部政治环境的关系

         各小班a组同学在本周完成该主题的讨论

 

第7教学周

第七讲:司马光的国家观与施政主张

线下教学:

第一节:《资治通鉴》关于汉明帝收哀牢夷的记述

第二节:《资治通鉴》欣赏的国家观念

第三节:司马光的施政理念及其在《资治通鉴》中的表达

线上教学:

第四节:郝灵荃事件解读(课程视频5.3)

思考问题:在考虑国家政治问题的时候,司马光最根本的立足点是什么?

参考文献:姜鹏《<资治通鉴>文本的内外语境》、《司马光施政理念在历史编纂中的表达》(以上两文皆收入《稽古至治: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罗家祥《司马光政治实践简论》、木芹《试论司马光的民族观》(以上两文皆载刘乃和、宋衍申主编《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包弼德《政府、社会和国家:关于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政治观点》(载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季平《司马光新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课外讨论:

讨论主题:《资治通鉴》的思想特点与外部政治环境的关系

         各小班b组同学在本周完成该主题的讨论

 

第8教学周

线下教学:

针对第4~7教学周课外讨论的两个主题进行分析讲解,并对同学们的讨论情况作点评和回馈

线上教学:

第八讲:长编考异: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上)

第一节:《资治通鉴》的编修方法(课程视频8.1)

第二节:考异法概述(课程视频8.2)

第三节:考异法的类别(课程视频8.3)

思考问题:考异法的运用能避免历史书写的主观性问题吗?

参考文献:仓修良《从<通鉴考异>看司马光求实精神》、宋抵《<通鉴>卷二七七第五十条<考异>引<实录>东丹王奔唐辨证》(以上两文皆载刘乃和、宋衍申主编《司马光与<资治通鉴>》);逯耀东《裴松之<三国志注>的自注》、《司马光<通鉴考异>与裴松之<三国志注>》(以上两文皆收入氏著《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孙文泱《<通鉴考异>校读札记》(载张舜徽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课外讨论:

讨论主题:以《资治通鉴》为例,探讨历史学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各小班a组同学在本周完成讨论

 

第9教学周

线下教学:

第九讲:长编考异: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下)

第一节:《资治通鉴》里为什么没有屈原

第二节:《通鉴考异》的成就及影响

线上教学:

第十讲:如何看待《资治通鉴》中的野史小说

第一节:对《资治通鉴》采用野史小说的批评(课程视频7.1)

第二节:《资治通鉴》的取舍原则(课程视频7.2)

思考问题:历史学家是否只能采用他们自己信以为真的故事?

参考文献:姜鹏《再谈屈原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资治通鉴>中》、《认识<资治通鉴>的几个关键问题》、《一个曹操,各自表述》(以上三文皆收入《稽古至治: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彭刚《什么是历史》(刊于《文汇报》2011年6月4日);逯耀东《<隋书·经籍志·史部>及其<杂传类>的分析》(收入《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倪爱珍《史传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第二章《史传中虚构叙事的发生及对文学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课外讨论:

讨论主题:以《资治通鉴》为例,探讨历史学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各小班b组同学在本周完成讨论

 

第10教学周

线下教学:

第十一讲: 《资治通鉴》中的怪力乱神

第一节:《资治通鉴》中的怪力乱神

第二节:魏晋志怪史学对《资治通鉴》的影响

第三节:反思古人关于“历史真实性”的认识

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逯耀东《志异小说与魏晋史学》(收入《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陈尚君、张金耀《四库提要精读》之《搜神记》;宋鼎力《<晋书>采小说辨》(《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倪爱珍《史传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第三章《史传中的神奇事件及在文学中的流变》

线上教学:

针对第8~9教学周课外讨论主题进行分析讲解,并对同学们的讨论情况作点评和回馈;采用方式:直播并录像

 

课外讨论:

讨论主题:《资治通鉴》如何界定一个政权的正当性?

各小班a组同学本周内完成讨论

 

第11教学周

第十二讲:纪年与正统

线下教学:

第一节:中国古人的纪年法

第二节:宋代中期对三国正统问题认识的变化

第三节:司马光的正统观

线上教学:

第四节:范祖禹与司马光的分歧(课程视频6.4)

思考问题:古人为什么把纪年方法和政权合法性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刘乃和《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海豚出版社2012年);张衍田《中国古代纪时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刘复生《宋朝“火运”论略》(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刘浦江《南北朝的历史遗产与隋唐时代的正统论》、《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以上四文皆收入氏著《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7年)

 

课外讨论:

讨论主题:《资治通鉴》如何界定一个政权的正当性?

各小班b组同学本周内完成讨论

 

第12教学周

第十三讲:《史记》与《资治通鉴》的比较

线下教学:

第一节:史学史为什么以“两司马”并称

第二节:从《通鉴考异》看《资治通鉴》对《史记》的扬弃

线上教学:

第三节:叙事差异:“荆轲刺秦王”的两种讲法(课程视频9.1)

第四节:思想差异:对待游侠的态度(课程视频9.2)

思考问题:《史记》和《资治通鉴》除了差别之外,是否还有共同点?

参考文献:姚大力《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施丁《两司马史学异同管窥》(载刘乃和、宋衍申主编《<资治通鉴>丛论》);姜鹏《汉武帝和他的时代》第三章《布衣之侠郭解之死》(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2020年);姜鹏《帝王教科书》第十一章《继承人稳定法则》

 

课外讨论:

讨论主题:从《史记》与《资治通鉴》中选取相应篇章(不能选取课程中已经分析过的片段),比较阅读,并对其异同作比较分析

各小班a组同学在本周内完成讨论

 

第13教学周

第十四讲:冯道现象与史评背后的观念变迁

线下教学:

第一节:冯道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旧五代史》中冯道形象的特点

第三节:《新五代史》对冯道的评价

线上教学:

第四节:《资治通鉴》述、评矛盾的原因(课程视频10.4)

混合式教学安排:第十讲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由教师课堂教学完成,第一节由学生课外观看视频完成,且需在课前完成预习。

思考问题:历史评论在传统史学中承担着怎样的功能?

参考文献:路育松《从对冯道的评价看宋代气节观念的嬗变》(载《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刘后滨、李晓菊主编《<资治通鉴>二十讲》第十一讲《长乐老冯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孙立尧《宋代史论研究》第一章《史论通解》、第二章《北宋史论》(中华书局2009年)

 

课外讨论:

讨论主题:从《史记》与《资治通鉴》中选取相应篇章(不能选取课程中已经分析过的片段),比较阅读,并对其异同作比较分析

各小班b组同学在本周内完成讨论

 

第14教学周

线下教学:

针对第10~13教学周课外讨论主题进行分析讲解,并对同学们的讨论情况作点评和回馈

线上教学:

第十五讲:《资治通鉴》的影响

第一节:《资治通鉴》的周边著作(课程视频11.1)

第二节:受《资治通鉴》影响而产生的著作群(课程视频11.2)

第三节:如鼠饮江:说不完的“通鉴学”(课程视频11.3)

思考问题:“《通鉴》学”为什么会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张煦侯《通鉴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2年);汪受宽《<通鉴目录>初探》(载刘乃和、宋衍申主编《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聂崇岐《<资治通鉴>和胡注》(载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张元《胡三省与中国史书的注释传统》(载魏格林、施耐德主编《中国史学史研讨会:从比较观点出发论文集》,稻香出版社1999年);陈垣《通鉴胡注表微》(商务印书馆2011年)

 

期末答疑(第15教学周)

期末考试(第16教学周

 

 

附:课程视频结构表

 

章节

小节

知识点

时长

第一讲           
《资治通鉴》编修的政治文化背景

1.1 宋初文治导向的确立

1.1.1序言

0:09:56

1.1.2结束武人统治

0:10:37

1.1.3文治导向确立

0:11:19

1.1.4宋初文治导向的确立

0:09:39

1.2 两种“历代君臣事迹”

1.2.1 两种“历代君臣事迹”《册府元龟》与《太平御览》的区别

0:11:40

1.2.2 《资治通鉴》的名称变化

0:13:10

1.2.3 “稽古以鉴今”的真实逻辑

0:04:40

1.3 司马光的史学志向

 

0:09:26

1.4 《资治通鉴》成为官修项目

 

0:19:26

第二讲
慎于托始:《资治通鉴》的开篇

2.1 《资治通鉴》的时间起点

 

0:25:52

2.2 《资治通鉴》的第一句话

 

0:32:41

2.3《资治通鉴》第一个完整的故事

 

0:41:14

2.4 司马光的人才论

 

0:19:03

第三讲
规则自身的价值

3.1 司马光是专制主义政体的拥护者吗?

 

0:08:24

3.2“魏以五官中郎将丕为太子”章解读

3.2.1 “魏以五官中郎将丕为太子”章解读(上)

0:25:38

3.2.2 “魏以五官中郎将丕为太子”章解读(下)

0:30:50

3.3 重新思考:司马光是专制主义政体的拥护者吗?

 

0:21:49

第四讲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4.1 经筵中的争论

 

0:25:09

4.2 司马光与王安石经济主张的区别

 

0:27:47

4.3 司马光经济主张在《资治通鉴》中的体现

 

0:24:00

4.4 王安石变法对《资治通鉴》编修的冲击

 

0:07:26

第五讲
司马光的国家观

5.1 汉明帝收哀牢夷

 

0:26:44

5.2 司马光欣赏的国家观念

 

0:19:03

5.3 郝灵荃事件的解读

 

0:23:57

第六讲
纪年与正统

6.1 中国古人的纪年法

 

0:16:19

6.2 宋代中期对三国正统问题认识的变化

 

0:16:06

6.3 司马光的正统观

 

0:33:23

6.4 范祖禹与司马光的分歧

 

0:13:37

第七讲
《资治通鉴》中的怪力乱神与野史小说

7.1 对《资治通鉴》采用野史小说的批评

 

0:20:28

7.2《资治通鉴》的取舍原则

 

0:08:58

7.3《资治通鉴》中的怪力乱神

 

0:41:19

第八讲           
长编考异: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8.1 《资治通鉴》的编修程序

 

0:12:33

8.2 考异法

 

0:09:49

8.3 考异的类别

8.3.1 考异的类别(上)

0:18:12

8.3.2 考异的类别(中)

0:35:28

8.3.3 考异的类别(下)

0:20:14

第九讲           
《史记》与《资治通鉴》:比较的角度

9.1 叙事差异:“荆轲刺秦王”的两种讲法

9.1.1 叙事差异:“荆轲刺秦王”的两种讲法(上)

0:19:33

9.1.2 叙事差异:“荆轲刺秦王”的两种讲法(下)

0:18:29

9.2 思想差异:对待游侠的态度

9.2.1 思想差异:对待游侠的态度(上)

0:15:38

9.2.2 思想差异:对待游侠的态度(中)

0:20:37

9.2.3 思想差异:对待游侠的态度(下)

0:26:55

第十讲
冯道形象与观念变迁

10.1冯道的基本情况

 

0:21:13

10.2《旧五代史》中冯道形象的特点

 

0:17:23

10.3《新五代史》对冯道的评价

 

0:24:49

10.4《资治通鉴》述评矛盾的原因

 

0:15:42

第十一讲
《资治通鉴》的影响

11.1 《资治通鉴》周边著作

11.1.1《资治通鉴》周边著作(上)

0:13:04

11.1.2《资治通鉴》周边著作(下)

0:16:50

11.2 受《资治通鉴》影响而产生的著作群

11.2.1受《资治通鉴》影响而产生的著作群(上)

0:10:53

11.2.2受《资治通鉴》影响而产生的著作群(中)

0:13:10

11.2.3受《资治通鉴》影响而产生的著作群(下)

0:09:02

11.3说不完的通鉴学

 

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