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骏雯 18301170065
摘要:
自战国起,“五德转移”说始终占主流地位,直至宋代,儒学复兴使得传统政治文化秩序被颠覆,欧阳修的《正统论》从学理上彻底地否定了“五德转移”说。但是在宋初,这只是少数思想先行者的觉醒,“五运说”仍根深蒂固,对宋初产生了深刻影响。“正统论”明确了正统的界定标准,第一次对正统观作出系统性论述,从根本上动摇了“五德转移”说的理论基础,为解决分裂割据时期的正统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对正史的修撰具有指导意义,这一转变背后是整个时代的剧变。
关键词:宋代,五德转移说,正统论,儒学复兴。
一、 五德转移说的形成
战国时期,邹衍将阴阳说与五行说相结合提出了一套沟通天人关系的完整历史体系,即“五德转移”说,它认为历史上的帝王统治都依据一定的自然规律而更相代起。这一学说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政治,历代统治者多依此来证明自己政权的“正统”地位。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本指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是关于世界本原的朴素猜测。这五种物质并非古人的凭空想象和随意组合,而是源于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的观察。用“五行”来解释社会现象即所谓“五德”,这大约始于孟子一派。孟轲有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此可见孟子有着历史以五百年为周期盛衰交替、终始循环的观念。孟子的历史循环论还是粗糙的,直到战国晚期,邹衍据从前零碎的五行思想而创建出了一套完整的“五德转移说”体系,以正朔、服色、数纪为主要表现形式,隐藏着总结社会历史规律的早期尝试,“包含着科学地认识历史的萌芽”。
当然,“五德终始”说有其合理性也自然有其缺陷,其中之一便是德运的确立有一定的随意性。黄帝、禹等人是过去的圣王,其德运为何完全由后人决定。《吕氏春秋》写到:“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于水,汤曰‘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而《史记•封禅书》中则写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二书所载夏、商符瑞之象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妨碍夏、商政权的真实存在。
另外,“五德终始”说是一种人为的学说,在发展的过程中沦为改朝换代的合理解释方式和统治者麻痹人民的工具。后继王朝的帝王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都是以过往朝代的德运为依据而推论,若有五德不合之处,甚至另提一套“受命”方式作为借口,这就出现了秦和汉都自称水德以说明自己继承周朝正统,汉则将秦列为闰位。这种学说下的正统主要取决于政权的来历,每当灾异发生时变会出现关于本朝德运的争论,士大夫们各持己见,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这也许是“五德终始”说最终衰亡的原因之一。
二、五德转移说在宋代的延续及终结
由于国势颓落,宋朝统治者竭力依傍“五运”说,在赵匡胤即位之初就确定了宋朝属“火德”,表明“以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并奉赤帝为感生帝,专门祭祀。其后发生的三次“德运”之争也并未改变宋朝“火德”,更体现出“五运说”在宋初仍有着重要影响。
正式确立“德运”后,“承天之运”的“符应”纷纷出现,国家的配套举措也应运而生,例如“恭依典礼”顺火性以消除旱灾、建造“水运浑天仪”等,赤帝在五帝中的地位也得到提高。另外,由于火灾频发,宋人开始了对大火和阏伯的崇祀,将阏伯奉为火神,配祭火星。后来一起有侮国运事件的发生推动“火祠”成为礼制中的重要问题,宋徽宗时火神地位进一步升格,最终火神成为国家命运之神、保护之神,不仅仅限于“正统”之事。
南宋以来,国势衰微,“火德中微”高唱火运万年,崇祀“火德”之运的活动大为加强,殿宇丛立,“火神”之祀进入高潮,有关火德的谶纬之学兴起,原本不受重视的炎帝也确乎成为宋代火德之运的象征。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作为大祀的13祭中有6次关于“火德”,至此,基本完成了对国运的重建。在国力衰弱的情况下,宋朝统治者求诸神力,寻求庇佑,“神道设教”的特殊功能得到彰显,“五德转移”说影响深刻。
北宋中期后,受到儒学复兴社会思潮的影响,儒士们已很少谈及宋朝的“火德”问题,“五德转移”说走向终结,这一转折的开端便是欧阳修的《正统论》。在欧阳修的带动下,宋儒对“正统”问题发起了热烈讨论,聚焦于“正统不是辨其德运之当否,而是如何看待正统中的‘道德’问题”,从学理上瓦解了“五德转移”说。
金代南宋后虽试图用“五运”来证明自己取代宋朝的合法性,但其中同时反映出受到欧阳修正统观的强烈影响,对德运的确定已十分勉强,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最高统治者利用“五德转移”说进行讨论,在事实上宣告了它的终结。其后,元明清关于“五运说”的讨论多限于民间,且与前意味大不相同。
三、欧阳修的“正统论”:
欧阳修在《正统论》中首先提出了正统的明确概念、评价标准及“绝统说”,第一次对正统观念作出系统性论述,从根本上动摇了“五德转移”说的理论基础,为解决分裂割据时期的正统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对正史的修撰具有指导意义。
《正统论上》中记:“《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欧阳修看来,“正”是从道德层面来讲朝代的传承有序,而不是根据血统、地域来评定,批判了运用“五运说”解释王朝兴替的天命观。“自古王者之兴,必有盛德以受天命,或其功泽被于生民,或累世积渐而成王业,岂偏名于一德哉?”显示出强烈的道德观念。这种关于正统的讨论将王朝的更迭由“奉天承运”的政治神话变成了“居天下之正”的政治伦理问题,是宋代史学观念的一个重大进步。另一方面,“绝统说”从根本上动摇了“五德转移”政治学说成立的基础。如《正统论下》记:“自尧、舜以来,三绝而复续。惟有绝而有续,然后是非公,予夺当,而正统明”。这说明正统未必相承不绝,因此无需像“五德终始”说一般非要在天下大乱的分裂期寻找出一个正统来弥补德运的断层,从而对它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后来朱熹的“无统说”与“绝统说”一脉相承,正统观中充满了道德批判,基本主导了元明清三代正统之辨的话语权。
“正统论”除了批判“五德终始说”、对史学正统观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外,还对正史的编修有指导作用。正史编修的体例和年号的使用往往被认为是史学家的正统观的折射,代表了对所载王朝合法与否的确认,史学与政治相联系。但是,在像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一般的混乱分裂时期的年号该如何择取、本纪和年号的矛盾又要如何解决呢?对此,“欧阳修在史书纪实上的正统观念与政治上的正统观念是有所区别的”,在史书中,历史的连续性不能因主观价值判断而中断,也不能因正统问题而否认一个王朝的真实存在,因此史书编纂应与以德为标准的正统观相区别,这成为欧阳修《新五代史》的编修标准,也影响了后来司马光对《资治通鉴》的编撰。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世反诸正也。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他在编修时将正统置于一旁,只讨论历史上王朝的功业,对“篡乱”的武则天政权和正统有异议的曹魏政权的年号的使用并不代表他对其正统地位的肯定,只是出于史学纪实、承接连贯的需要,这反映出他与欧阳修等老一辈学者实事求是的世家立场,与受到儒学复兴、道德哲学影响深刻的刘恕、范祖禹的观点大相径庭。
四、“正统论”取代“五运说”背后的嬗变
“五运说”在宋代面临的危机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个案,而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种共同遭遇,这一点从谶纬之学的销声匿迹、封禅政治意义的消解、传国玺至尊地位的沦落中可窥见一二。对这三者的否定与对“五运说”的抨击具有相同的意味,无不透露出宋代儒学觉醒的消息,揭示出宋代知识精英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彻底清算,在这转变背后是11世纪中国中古社会的转型和变革。
传统儒学在历经先秦孔孟、两汉“独尊儒术”后逐渐沉浸于训诂章句考证,自身缺乏思辨性、理论性,日益沦为笺注之学,加之佛道日益兴盛的冲击,儒学发展遭遇困境,从“三教合一”演化为“三教并行”。因此,韩愈等人率先发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思想和倡导读书、重用文士的举措为儒学复兴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最终,在“北宋五子”、朱熹等人的推动下,宋明理学建立起更具思辨性的理论框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思想,强调“格物”的目的非求科学之真,而是明道德之善。儒学复兴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使强烈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影响深远,“至尊所宝,在德不在玺”等言论所张扬的价值观念即与此一脉相承。唐宋变革不仅表现在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关系重塑上,在政治伦理观念上也是一次巨大转折。
小结:
在北宋儒学复兴的思潮下,中国史学对正统的看法完成了从“五德终始”说到“正统论”的转变。“五运说”依托于物质生产中对自然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其自身的随意性以及后期发展中带上了“迷信”的色彩而被“正统论”瓦解取代,这种转变开始于欧阳修的《正统论》,这是中国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正统观,其界定标准和“绝统说”对后世史学观念及史书编修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如此,在北宋初期,这仅局限于知识精英内部,“五德转移”说仍在北宋发挥了重要作用,直至元朝影响才渐渐削弱。史学正统观的转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连同谶纬之学、封禅说、传国玺价值渐衰等现象,反映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剧变。
《孔孟名篇鉴赏辞典》4.13《公孙丑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年,第141页。
朱维铮:《中国史学史讲义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73页。
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第311页。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38页。
张伟伟:《五德终始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08年,第12-13页
刘复生:《宋朝“火运”伦略——兼谈“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92-106页
郭预衡、郭英德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 新版校评本》卷2《正统论上》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1017页
同上,第1008页
同上,《正统论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1019页
毛钦:《欧阳修<正统论>的史学价值》,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编:《珞珈史苑》2014年卷,武汉:武汉出版社, 2015年,第161页。
《资治通鉴》卷69,文帝黄初二年,北京:中华书局,??年,第2263页
刘浦江:《“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177-1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