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牵红
久仰姜鹏老师大名,在79/80的时候成功凭借手速抢上了这门课。这门课大体分为实体课、讨论课和视屏课三部分。实体课上,姜鹏老师并不是局限于《资治通鉴》,而主要是把一种史学的思想和看待历史的态度传递给我们。私以为这种教学思路才真正是领会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精髓。
余骏雯
原先只在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上听过姜鹏老师对《资治通鉴》的风趣解读,现在坐在姜老师的课堂上面对面交流有一种“名人见面会”的感觉。同样生动的讲解之余我们有了更多直接交流的机会,无论是课间的自主提问还是课后的讨论课都启发了我的诸多思考。
徐思舟
《资治通鉴》导读 课程评价
1、关于周二的课堂授课
姜老师教授了我从未接触过的历史学研究和史学著作的态度,它们使我眼前一亮。这是我的认识结构中第一次出现“史学并不一定追求绝对的真实”的概念。在此后的课堂授课中,姜老师结合一则则具体的史料,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司马光的写作与其价值观的联系。这样的课程本身是史学课程,但其意义超越了史学本身。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