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民主社会两种形态——公民宗教弊端分析

 

公民宗教无疑被确认为美国生活方式,这或许使得多元共存简单不少。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张力甚至是冲突,依然存在。首先,是那些零星分散的、没有完全适应本地文化的移民团体,他们还位于美国生活方式的边缘,没有被公民宗教所覆盖。其次,是有些被称作“过时”的教会,他们有着极强的教条或忏悔传统,这些传统使它们倾向于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美国公民宗教的表现和表述。另外还有,像贵格会这样的宗教小教派依旧坚持,反对一切战争,也拒绝参加爱国战争,这就和公民宗教的核心有所冲突。

 

而最典型冲突事件是国旗敬礼案。我们知道,耶和华见证会是一个小型宗教教派,其教义认为向国旗致敬是偶像崇拜。但美国的中小学有每天向国旗宣誓的仪式。学生们会齐声朗诵道:“我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和它所代表的共和国。”学生的耶和华见证会父母就此事对州政府提起了诉讼。

 

其次,之前已经论述过政教分离后失去了宗教神圣性的政治制度极为脆弱。政府的建立逻辑仅仅依存着社会契约理论,人为的社会契约是可以被撕毁的。因此国家随时都有解体和崩散的潜伏危机。另一方面,随着新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公民成员资格危机被引发,导致了美国传统的“个人主义”的异化。

 

要想摆脱极端个人主义,贝拉在《心灵的习性》一书中提出的方案是:“美国人的文化观念需要一个根本转变和重新定位。”于是在这种更新文化价值观,“更新美国”的呼吁下,公民宗教应运而生。根本上是要恢复美国文化中公民之间彼此的连接感、分享的命运、相互的责任和信任。在这个层面上公民宗教解决了部分政教分离的负资产。

 

但一旦公民宗教精神走向极端将会是极端爱国主义,这即是公民宗教的第二大弊端。极端爱国主义者认为,爱国就必须毫无保留地信任政府和执政党。所以,他们斥责所有接收境外媒体资讯的人“崇洋媚外”或“右倾主义”。他们不肯承认大部分批评国家的人同样爱国。

 

纳粹主义就可以很好的映射极端公民宗教道路的终点何在。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后,大肆鼓吹种族优越论,称人类每700年进化一次。在二战即将爆发的当时,这种理论使整个德国狂热。日耳曼优越论所强调的是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是神的后代。为了证明这点,希特勒派人根据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四处寻找证据,甚至还去过西藏。

 

根据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希特勒认为日尔曼民族是雅利安人的后代,而雅利安人则是欧洲神话中亚特兰蒂斯神族的后代。传说中,亚特兰蒂斯大陆无比富有,那里的人具有超凡能力。有关它的文字描述,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他写道:“12万年前,地中海西方遥远的大西洋上,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大陆。它被无数黄金与白银装饰着,出产一种闪闪发光的金属 ——山铜。它有设备完好的港口及船只,还有能够载人飞翔的物体。”在一次大地震后,这块大陆沉入海底,一些亚特兰蒂斯人乘船逃离,最后在中国西藏和印度落脚。这些人的后代分别成为雅利安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经希特勒批准,纳粹党卫军高官希姆莱亲自组建两支探险队,深入西藏,查找“亚特兰蒂斯人存在的证据,其中的队员人类学家贝尔格甚至测量了很多西藏人头部的尺寸,并将这些人的头发与其他人种的头发样本进行比对;他们还通过被测者眼球的颜色来判断其种族纯净程度;为保留数据,这些纳粹分子用生石膏对十几个藏族人进行了面部和手的翻模。回到德国后,纳粹分子的第一次西藏探险活动,受到了纳粹高层的充分肯定。

 

以至于21世纪的今天,不仅在美国,甚至欧洲、俄罗斯等国家仍出现了信奉纳粹主义的新纳粹党组织。这些政党都极力主张反对移民,围攻、殴打和驱逐外国人及少数民族的人民,坚持自己是最优秀的民族。

 

为了增加宗教的生命力,维稳政治国家,政教分离制度予以认可实行,政教分离后国家政治制度变得世俗、脆弱,公民宗教这一信仰方案的提出正好弥合了政教分离所带来的弊端,而刚才讲到的公民宗教的负资产,即对宗教本身的冲击和公民宗教一旦走向极端的后果——国家集权主义,又该如何避免呢?又应寻找何种途径来弥合呢?

©2025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