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女权

19世纪后期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渐发展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以康有为 、梁启超等资 产阶级维新派深受西方 “天赋人权 ”的影响 , 大力宣传了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 。

 

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可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党派组织领导的妇女运动,包括中国共产党以及国民党领导的妇女运动;第二种是国共两党之外的群众性妇女团体所推动的妇女运动,如各种各样的女子参政会、女权运动同盟会等等,二三十年代的妇女运动者常把这些妇女团体称为女权运动团体;第三种是宗教团体所推动的妇女运动,尤其是指在华基督教妇女团体。这三种妇女运动有不同的目标、宗旨,不同的方式、道路,并且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本文重点对女权运动团体的妇女运动目标、宗旨进行分析研究,展示它的妇女运动观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中国近代女权运动兴盛于20世纪前二三十年代,受过新式教育的中上层知识女性首先起来矢志于妇女运动自身权益的争取。她们创办刊物、组织团体、抨击礼教、讨论妇女问题;同时还组织起来畅论争取男女社交公开、教育平等、女子经济独立、婚姻自由、参政权利等等。但女权运动似乎倾向于女子参政权利的获得,而看轻其它权利的争取。中国近代女权运动收效不佳,除了妇女群体的权利意识淡薄、参政能力低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根本不是一个宪政国家,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本质上都是军事独裁政权,军权可以肆意践踏政权、法律,妇女是不可能通过参政来获得自身的解放。

1900年,《清议报》上出现“女权”一词,但并没有引起大的关注。直到马君武译介的斯宾塞的《女权篇》、约翰·穆勒的《女权说》和金天翮的著作《女界钟》,“女权”一词才逐渐深入人心,被中国理论界接受,成为女性解放的口号。

 

中国:女权让步于民权。正因为中西女权主义的时代国情、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女权主义理论的理论核心是反对并打破男权社会,而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的理论核心则是反对封建压迫与束缚。中国女性解放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截然不同。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不像西方女权运动激进地要在两性的二元对立中寻求女性的独立,急于摆脱依附性的地位。中国女性也并不像西方女性主动觉醒、热情参与、坚定地争取自身权利,是实现自身解放的主体。相反,中国的妇女解放是在男性的领导和指引下,在男性的参与和认同下,被动地被唤醒、被发动参与,在民族民主革命的推动下摆脱封建压迫和束缚实现妇女整体的解放。中国的女性从来就不是自身解放的主体。可以说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依靠包括男性在内的广大被压迫阶级进行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的。对中国女性来说,获得解放是女性和男性携手合作的结果中国男性是实现妇女解放的同盟军而不是斗争的对象,因为女性受剥削受压迫受歧视的根源是私有制和阶级差异,并不是性别差异。

 

1902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陈范等人在上海创办爱国女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辛亥革命后,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确立了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中国妇女运动的领导者和倡导者从来都不是妇女自身,而是她们的性别对立者——男性。是中国一部分有进步意识的男性知识分子接触了“天赋人权”的思想,认识到解放妇女是“人”的解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25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