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权运动简要梳理

第一部分:妇女选举权

       1860年,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第一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

       在1787的年美国《宪法》中,妇女和黑人是不被包括进享有公民权的主体范围内的。

       1795年到1835年间,美国经历了第二次大觉醒的宗教复兴浪潮,推动美国新教主义朝虔诚的福音派教义推进。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它的第三阶段,即查尔斯·芬尼从20年代起在纽约州中西部进行的福音传道:鼓励人民在信教的同时努力工作。工作指对社会价值和道德进行改革的社会工作。芬尼派允许且鼓励妇女积极参加复兴集会,捍卫妇女在集会中祈祷及表达意见的权利。

       福音运动展开后,一 部分对女性地位的低卑感到不满的中等阶级妇女便积极投入到福音运动和其它改革运动, 希望通过社会参与,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有妇女道德改 革运动、禁酒运动和废奴运动。

       妇女道德改革运动出现于18世纪30年代,目的是改革性道德的标准,谴责并揭发那些放荡的男子,对受辱女性和改造过的妓女进行保护,并号召母亲们教育年轻的儿子保持良好的道德,降低妇女婚前受孕人数。

       禁酒运动:规模影响最大。保护本性别成员,反映妇女对多孕多育之苦难的厌恶和害怕。

       废奴运动:联系最密切。格里姆基姊妹是在“ 全美废奴协会”领导下在全国作巡回演说的唯一女性。她们不仅宣传废奴,还强调男女权利的平等。1 8 3 7一1 8 3 8 年, 男女向国会的废奴请愿分别是 1 75 次和 1 65 次,签名人数相应为22273和44929名。

       1848年,在纽约召开了讨论妇女权利的会议,通过了从《独立宣言》改造而来的《权力和情感宣言》。《宣言》中说道:“人类的历史是一个男性对女性持续不断地进行伤害和篡夺的历史,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建立男性对女性的绝对暴政。”它号召妇女争取选举权。该事件标志着美国妇女选举权运动正式开始。

       1861年-1864年,南北战争爆发,运动暂时停止。

       战后,激进的共和党废奴主义为黑人男子争取选举权,女权主义者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妇女比黑人男子更有资格。倘若黑人男子获得选举权,宪法将保障整个男性团队,双方争议巨大,结束了联盟。

       1867年春, 堪萨斯州立法机关宣布由公民投票决定是否授予妇女和黑人以选举权。由于 缺乏有力的支持,堪萨斯运动遭到了失败。 共和党指责妇女“ 扼杀了黑人选举权”,妇女则从中获取了惨痛的教训:妇女和男子的利益必然是相互对抗的。

       1869年2月,“第15次修正案”,赋予黑人男子选举权。

       1890年,妇女选举权运动的激进派和温和派合并。

       19世纪末,美国经济总产值位居世界之首。男女同校的大学大批涌现。百分之六十的高中毕业生是女子。下层阶级的孩子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美国中西部产生了农场主和农业劳动者的联盟:人民党,纲领是纯化美国政治,避免受外来因素尤其是移民的影响,并支持妇女选举权运动。

       1893年,科罗拉多进行公民投票,授予妇女选举权。

       1896年,爱达荷州赋予妇女选举权。

       一战中大多数妇女积极地为战争做出了贡献。战后把工作还给了男子,但威尔逊宣称“妇女的支持对赢得战争是至关重要的”。

       1 9 1 8 年 1 月,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关于妇女选举权的修正案,次年6月,获参议院批准, 妇女选举权在宪法层次上取得胜利。

       1920年8月,美国当时36州都实现了妇女选举权。妇女选举权拉上帷幕。

 

第二部分:女权运动

       第一次女权运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

       主要是思想上的转变。改变了大众对女性的传统思想:女性应当固守家庭,让大众意识到女性在智力,工作能力上与男性并没有区别。追求妇女工作权和受教育权演变成选举权,范围是妇女中的精英阶层。

       第二次女权运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伴随着黑人争取民权运动。

       消除两性差别。要求公共区域对妇女开放。经济平等。

       从1917—1945年,美国的十五届国会中,只有38名妇女当选为两院议员,第八十届国会的众议院中只有7名妇女,第八十一届国会的参议院中只有1名妇女。虽然妇女在选民中占50%,但到1967年,她们在各州议会中只占4%的席位。主要内容:《平等权利修正案》通过,主要内容是:“在美国及其所辖每个地区,男女应拥有平等的权利,国会有权制定适当立法实施这一条款。”;堕胎权利,伴随60,7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生殖自由;1977年休斯顿全国妇女大会。局限:为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妇女争取权利。波及到了全球。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兴起到现在。

       文化平等。对妇女问题的扩展:环境主义,人权运动等等。不同背景。强调自下而上反对父权制压迫:要摆脱男性对女性的直接控制以外,还不应该内化男性规范的女性气质,来约束自己。多元化而非二元独立、

©2025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